梁莉(海军塘沽离休干部休养所30045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245-01
随着人们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一些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影响和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慢性疾病渐渐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之一。
6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脑血栓、脑出血形成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脑血管病与恶性肿瘤并列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甚至于发展为某一时期内第一死因。根据有关专家对北京市人口脑猝死亡病例1年的调查和分析,脑梗塞占死亡病例的53.6%,脑出血患者生存率低于脑血栓形成患者,脑猝死发病率较高,冠心病死亡率也呈递增趋势,这是不良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带来的巨大后果。
引起心脑血管发病的因素很多,其中过冷、过热、过劳、兴奋、高血压等等,都能成为心脑血管发病的诱因。尤其在“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这时的持续高温、空气湿度大、风速小、气压低闷热、再加上睡眠不足等,往往使心脑血管病人的病情加重或急性发作,以致对生命构成威胁。因此,做好“三伏天”的预防保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
人体散热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而这种四种散热的方式都受着气温和湿度的密切影响。当气温高达35℃时,出汗便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而一旦气温和湿度增加,气压低、风速小时,发汗受阻,身体经过一系列调整,还不能维持体热相对平衡,体内大量余热蓄积,便可发生中暑。如果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等,就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据一项调查表明,在三伏天这段时期内,高血压、心脏病的死亡率是非高温期正常死亡率的1.5倍,脑血管病为非高温期正常死亡率的0.5倍。另据报道,1980年夏天,热浪袭击美国堪萨斯城,因慢性充血、心力衰竭死亡数猛增一倍。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病人安全度过“三伏天”,必须引起广大患者和医疗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心脑血管病人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科学安排生活,安全度过“三伏天”这一危险期呢?根据日前我们对某干休所12位不同程度心脑血管患者跟踪治疗和问诊,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根据医嘱按时服药。若病情发生变化应及时就医。
二是应保持稳定的情绪,生活起居有规律。夏天昼长夜短,午睡很重要,午睡可使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
三是搞好室内通风降温,室内地上经常洒些水,有降低温度的作用。不要用电风扇、空调直吹身体。
四是应适量吃些瘦肉、鱼、鸡蛋等含蛋白质的食品,减少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五是夏天出汗多,应分散地喝些白开水,并适量喝些淡盐开水或菜汤,以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
六是不要在烈日下行走,最好不要在盛夏外出旅游。
七是病情较轻者,可适度参加文体活动,以增强体质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