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隆元英刘永胜

隆元英刘永胜(通讯作者)(江油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江油621700)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179-01

【摘要】目的探讨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7月间因呼吸系统疾病收治入院的186例患儿(其中细菌性84例,病毒性102例)在入院前的血常规及全血hs-CR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全血hsCRP、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比率水平与病毒性感染患儿相比都明显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hs-CRP可作为儿科感染性疾病发病早期的诊断指标。

【关键词】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呼吸系统感染白细胞儿童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敏感的炎性反应指标,已有不少报道血清检测hs-CRP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指标,但对于全血检测hs-CRP的临床应用报道很少,本文对我院新引进的全血hs-CRP检测仪用于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统计对象均为2012年4月~7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86例呼吸系统感染性患儿,其中细菌性感染84例,病毒性感染102例;男94例,女92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6.4±1.2)岁。

1.2方法

每例患儿于入院前均在门诊采集了手指末梢血进行血常规及全血hs-CRP检测。根据出院时确诊感染原因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组。

1.2.1外周血血常规检测使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800i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物。血常规WBC计数正常值为(4-10)×109/L。

1.2.2全血hs-CRP测定采用石家庄高新区禾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P-083/4型特定蛋白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盒,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参考范围≤10mg/L。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全血hs-CRP、WBC计数、NEUT结果及阳性率比较:见表1。细菌感染组全血hs-CRP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组hs-CRP基本都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方面,全血hs-CRP高于WBC计数19.1%及高于NEUT15.3%。

表1两组全血hs-CRP、WBC计数、NEUT结果及阳性率比较

组别检测

例数全血hs-CRPWBC计数NEUT

(mg/L)升高

例数阳性率×109/L升高

例数阳性率%升高

例数阳性率

细菌感染组8426.2±12.37285.7%13.5±4.85666.6%84.6±6.635970.2%

病毒感染组1028.7±6.498.8%5.2±2.376.8%64.2±5.1765.8%

3讨论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中最常见的疾病,由于儿童特别是幼儿对疾病的描述并不能很完整,导致临床对儿童呼吸道病变诊断与治疗存在一定困难.在早期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来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引起,但由于儿童白细胞正常范围宽,部分儿童白细胞数量变化不显著[1],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后来采用了血清C反应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辅助诊断治疗,但由于采血量较多,部分儿童存在采血困难,且检测需要离心分离血清,花费较多时间等原因,我院一直以来都较少使用。现在进行全血hs-CRP检测,只需要几微升的全血标本,可以通过采手指末梢血而获得,因此弥补了以上不足,另外检测过程也只需要几分钟,大大提高检测速度。本次研究证实,细菌感染早期全血hs-CRP在引起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细菌性感染组明显高于病毒性感染组(P<0.01),与血清hs-CRP检测的文献报道相似[2],全血hs-CRP在早期鉴别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良好地应用价值,有报道称血常规与hsCRP的联合测定儿童感染性疾病结果中阳性率可达到94%[3],所以全血hs-CRP再结合血常规检测,更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4—255.

[2]廖翠芳.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2,31(36):6696.

[3]范艳霞.超敏C反应蛋白常规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医技杂志,2011,18(5):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