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的学科传统和学科发展精神谫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传统和学科发展精神谫论

张艳萍

张艳萍

〔摘要〕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在中国已成为一门显学,虽然学界对其是否为一门学科还存在着争论,但绝不会妨碍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的迅猛势头。民族音乐学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与其多学科交叉的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结合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历史来研讨其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传统和学科发展的精神。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学科历史多学科交叉学科精神

虽然时下学术界对民族音乐学是否能成为一个学科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其作为一种重要学术研究方法却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不能接受将其作为一个学科来看待的学者主要依据在于,他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他的研究对象为音乐,和音乐学相同。除此之外,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没有任何自己的方法论,认为民族音乐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和一种思想。这种观念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他明显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指出“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上连接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开来考察”,列宁则进一步认为“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维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糙化、僵化”,“正是由于概念所具有的‘隔离性’和‘僵化性’,当人们以概念去反映事物时,就难以从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去理解和表达事物自己的运动、自身的发展。因此,当人们把概念的‘隔离性’和‘僵化性’对象化给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就会否认‘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否认对象的‘自己的运动’、‘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和‘自身的发展’。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人们对理论的思考是伴随着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而不断前进的,观念和理论的变化必然引起研究对象的变化。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史正好反映了这样一种学科发展的精神,实践性品格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传统和学科发展的精神。

民族音乐学前身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学术理论依据最早应追溯至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非欧音乐的渊源来自于早期的地理大发现,研究欧洲之外的文化,其理论依据则在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卢梭《音乐辞典》通过对不同的“非欧音乐”的分析,认为由于乐音存在的物理属性,因此可以对不同文化中的音乐的乐音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分析,除此之外,音乐还具有文化意义,是一种文化信号,影响着人类的心灵。由于各地的殖民统治和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殖民者对各殖民地音乐的探索在强调欧洲文化中心价值论的前提下,使得“他者”的文化得以彰显,这些传教士,航海者探险家运用比较来探讨异地音乐和欧洲音乐的异同的方法,促使了比较音乐学的诞生。在对“非欧音乐”的比较中,物理学、声学等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也被比较音乐学家所使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1885年的《论诸民族的音阶》的一文,首次运用“音分标记法”来对所要研究的音乐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第一次科学地、公正地评价了非西方国家的音阶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民族音乐学家们对非欧民族的音乐形态、音响和传播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的研究,在音乐学术领域形成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概念。霍恩波斯特尔和萨克斯的《乐器分类法》就是音乐学和物理学学科交叉的成果。比较心理学和音乐美学是比较音乐学的中心课题。(当然音乐也有助于心理学和感知的研究)斯当普夫、霍恩波斯特尔等人对实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比较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的音乐学家认识到异文化的价值,他者的音乐和欧洲音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1950年,荷兰的孔斯特首次提出了“民族音乐学”术语,孔斯特提出研究对象是“一切种族、民族的音乐”,但却把欧洲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排斥在外。从研究殖民地的原始的初级的音乐到一切种族、民族的音乐。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扩大,显示了观念的变化,文化思潮的变迁。研究原始初级的音乐是以欧洲音乐为价值标准,通过对这种最“原始的”“落后的”民族音乐的考察,来寻找欧洲“高文化”最原初的影子。研究范围扩大到“一切民族的音乐”,表明了“欧洲中心文化价值论”开始受到了质疑。虽然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一些民族学家们仍然未能完全跳出“欧洲中心文化价值论”的圈子,但认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历史上,最初的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界定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里。其专家受过音乐或人类学训练,有时二者兼有。研究是在综合大学的音乐系、人类学系、民族博物馆以及国家科学学会机构进行。……参与者包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比较音乐学家、民俗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教会传教士、探险家、官方人士和热衷者。”以博阿兹为代表的一批人类学家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用人类学的方法将即将消亡的诸多印第安部落的音乐用留声机录下并保存起来,这表明比较音乐学的诞生初期即受到了人类学的影响,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后来便成为这个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胡德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概念和实践,他跳出西方传统的音乐学习方法,以多元的文化眼光来关照音乐,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相对价值论”的观念。但是,可以看出胡德更加注重的是音乐学,其关注和聚焦的光圈始终没有离开音乐。

梅利亚姆与胡德正好相反,他更注重用人类的理念来关注音乐,他提出了音乐人类学的概念。梅利亚姆认为“在一个音乐体系中要制造音乐,人必须首先要有音乐是什么以及应该是什么的概念。这涉及到音乐与噪音的区别,音乐的来源、个人的音乐能力的来源、乐队和歌对的规模和相关事务。没有音乐的概念,行为不会出现,没有音乐行为就没有音乐。在这个层面上,可以发现音乐的价值,正是这些价值通过音乐体系影响了最终的产物”。人们对音乐的概念,决定着人们的音乐行为,音乐行为产生音乐。音乐符合人的观念。音乐得以维持;不符合则产生出不同的音乐。

梅利亚姆明显受到了证实主义和文化相对价值观的影响,当然他也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的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得以提升。梅氏在田野技术中还运用了社会学抽样统计的方法来确定音乐的风格特征,此__外,A.洛马克斯的“歌唱风格测定”也运用的是社会统计的方法。除此之外,生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结构主义人类学,迪尔凯姆社会学派,人类学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种人类学派都对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其学术理念和哲学基础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益于各个学科,诸如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民族音乐学自引入中国以来,从学科理论认识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的变化,从比较的研究方法到新方法新技术的使用,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饱受非议的“黑暗的”、“野蛮的”、“原始的”、“未开化的”、“异国的”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再到今天的音乐人类学,尽管人们的认知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但其基本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一切方法来探求人类与音乐的关系,来解释音乐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关于这门学科的争议,正如乔治.里斯特认为的这一学科很难用一个定义来阐释的。尽管如此,学科的争论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认识民族音乐学这门在中国刚刚发展了三十年的新学科,也有助于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门学科。民族音乐学的着眼点是音乐,是考察音乐与人、及其共生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对世界的认识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践是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学科存续的基础。由于时代精神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民族音乐学的认识产生差异,认识理论必然影响到人们维持音乐的行为,音乐行为生产音乐实践的过程又强化了人们的理论认识,这种不断地发展的重复实践,正是民族音乐学科的传统和发展的精神。“从关注一个‘原始音乐文化类型’到关注‘多元文化的城市民族音乐学’,从关心文化圈的划分、比较和音乐传播到关注‘本土音乐’、‘社区音乐文化’、‘亚人类群体音乐的研究’,从关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研究到跨国界、跨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民族音乐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研究范围,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关注‘亚文化人群’,关注‘边缘残存文化’,他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社会音乐,但是研究思维是民族音乐学的”。他也不再局限于一种横切面的解剖麻雀的方法,而将其目光投射到了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层面上,由此产生了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的概念和方法。这对于研究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历史社区的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著名学者赖斯运用“历史构建”、“社会维持”、“个人创造(体验)”的研究模式,来解释一个社区的人们为何并如何制造音乐,便是一个开放性的观念,它将共时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学科注入了历史研究的内容。

综上,从学科的产生到各种研究模式和研究理论的出现,田野调查实践和学科的开放性精神,正是民族音乐学得以发展的灵魂。民族音乐学的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传统也正是它的开放性学科精神的体现。民族音乐学的学科传统和开放性发展精神,也是我们知识时代的要求,有鉴于此,民族音乐学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应该扩展研究范围,多学科、多角度地去探求音乐本体及其共生环境的关系,为我们认识自身和人的自由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5:219

2歌德.浮士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75

3陈铭道.西方民主音乐学十讲.上海:上海出版社,2010:121

4任方冰.近五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综述.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4):20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