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山市双福镇初级中学校614200
摘要:化学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紧密联系,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日常化学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状况,采取巧妙的方法,将化学知识和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在创设情境、讲明原理、实验探究、组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要求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环境保护教学寓于化学教学之中。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环保知识的好奇心
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在学习二氧化硫知识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关二氧化硫的视频。
视频一:酸雨使得森林、草原、农作物、土壤、湖泊酸化,建筑物、运输工具、电线电缆加速腐蚀。酸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和欧洲、北美一起,构成世界三大酸雨区。而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视频二:细细的粉丝、雪白的银耳晶莹剔透,但他们的生产加工背后却暗藏玄机:灰褐、暗淡的粉丝、银耳在一种淡黄色固体的加热熏制下鲜亮光洁。这里的“功臣”也是二氧化硫。
视频三:全国环境物理学研讨会指出:二氧化硫及其衍生物不仅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危害,还会引起脑、肝、肾病变,甚至对生殖系统也有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氧化硫成为人体健康的最大“杀手”。
学生看着关于二氧化硫的视频,听着生动的解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心生疑问:二氧化硫如何形成酸雨?为什么酸雨有如此大危害?为什么二氧化硫能漂白物质?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一样吗?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全被调动起来,老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完成了最基本的任务。
二、讲明原理,丰富环保知识,明白污染生成,掌握防治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环境被破坏及污染产生的原因,丰富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懂得如何防止环境污染。
在学习空气时,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认识到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在学习二氧化硫后,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含碳、含硫燃料的燃烧,积极地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在讲到酸雨时,我让学生课前先预习,并查阅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有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如何防治酸雨……并在课堂上交流,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展示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三、猜想验证,鼓励质疑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规范实验行为,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比阅读讲述更具有直观性。
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我先给学生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如果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会怎样?二氧化硫是否和氯水具有相似的漂白原理?二氧化硫是否具有还原性?然后我再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进行验证:将制备的二氧化硫通入水中,然后滴加紫色石蕊试纸;将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在盛装氧气的集气瓶中倒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发现: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会成为酸雨,二氧化硫和氯水具有相似的漂白原理,在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倒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从而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
四、组织讨论,搭建课堂讨论平台,学以致用为环保献计献策
1.组织课堂讨论,为环保献计献策。在了解了酸雨和二氧化硫的危害,学习并验证了酸雨的成因和二氧化硫的性质后,学生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这时,我就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展讨论:如果你是一名硫酸厂的工程师或工商管理者、环保局工作人员,你能为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做些什么?让学生尽力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充分讨论并设身处地提出建议和措施:工业上,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尾气处理;工商管理方面,杜绝有毒粉丝、银耳等物质的生产和销售;政策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少。通过讨论,学生们赢得了一份以学致用的快乐,也让学生拥有了一份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还为他们以后投身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意识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做环保小主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要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生活,开启绿色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放以便回收;使用节能灯具,随手关灯、关风扇,注意节约用电;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无磷洗衣粉,做到一水多用;提倡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纸质贺卡,双面使用纸张;提倡使用布袋或纸袋购物,不用塑料袋;塑料袋要重复使用,不要随意丢弃……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