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烧伤特点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小儿烧伤特点及治疗

尹军

尹军(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战勤保障大队300300)

【关键词】小儿烧伤休克感染高热惊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10-02

小儿烧伤十分常见,其发病率约占烧伤发病率的30%左右,据我院对2007-2012年4786名烧伤患者统计,小儿烧伤1570例,占32.8%。由于小儿致伤因素及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也有其特殊性,现将我院近5年来对小儿烧伤患者的观察治疗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570例患儿,男906例,女664例。年龄3个月-13岁。其中3岁以下幼儿620例,3岁-6岁学龄前儿童538例,6岁-13岁学龄儿童412例。烧伤面积最小0.3%TBSA,烧伤面积最大35%TBSA,其中Ⅲ°烧伤面积最大18%TBSA,1060例烧伤面积<5%TBSA的浅度烧伤患儿经门诊治疗痊愈。平均治愈天数6.8天,其余510例病例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住院天数为7-49天,平均20.6天,其中230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其余280例均一次或多次手术治疗出院。

1.2致伤原因

1570例患儿中,热液烫伤1082例,占68.9%,火焰烧伤314例,占20%,电烧伤66例,占4.2%,化学烧伤19例,占12.1%,其他89例,占5.67%。热液烫伤以3岁以下幼儿为最多见,约占到70%,尤以炎热夏季为著。火焰烧伤以3-6岁学龄前儿童最多,占52.8%,3岁以下幼儿次之,占38.6%,尤以冬季为著。电烧伤以3岁以下幼儿最多,占62.6%。化学烧伤及其他烧伤亦以0-6岁儿童为主。

1.3临床特点

因小儿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烧伤相比,休克、脓毒血症、高热惊厥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

1.3.1休克:由于小儿相对体表面积较成人大,体液含量较成人高,同时调节机能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较成人差,烧伤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丢失、电解质紊乱所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为重,休克的发病率也比成人高。小儿烧伤休克除口渴、烦躁、呕吐、腹胀、尿少等表现外,常伴有苍白、高热、惊厥、抽搐、紫绀、低血压、脉搏细速等症状,预后差、死亡率高。

1.3.2感染:小儿局部及全身抵抗力较成人低,烧伤后容易发生创面感染及全身脓毒血症,尤其在早期(伤后10天以内)发生率较高,据我院统计,在烧伤面积10%TBSA以上的深度烧伤患儿中发生率达3.28%,主要表现为体温骤升(>40℃或<36℃),心率增快>160次/分,呼吸急促>50次/分或出现反常呼吸,并常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同时可伴消化系统改变及皮疹等表现。化学检查白细胞急剧增高(20×109)及核左移,白细胞低于正常者常表现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1],此外还常有各种电解质紊乱。

1.3.3高热惊厥:小儿烧伤后高热惊厥亦在0-3岁幼儿出现,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所致。引起惊厥的原因较多,创面感染、脓毒血症引起的高热、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散热不畅引起的高热、“换药热”、环境温度过高、输血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药物热、脱水热等[2]。因烧伤后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故发生惊厥的阈值也较正常为低,据我院观察,在发生惊厥的患儿中,体温最低者仅38.2℃,且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

1.4治疗

1.4.1创面处理:为减轻对创面的刺激。早期提倡简单清创,因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不提倡过度冷疗,以清水洗去污物,后以0.05%洗必泰清洁创面,由于SD-Ag有轻度加深创面的作用,考虑到儿童皮肤薄嫩,对于无明显污染的浅度创面,予自制中药烧伤膏外敷(以地榆、黄连、黄笒、黄柏、当归、冰片等为主药,剂量较成人减半),隔日换药。深Ⅱ度创面以中药烧伤膏结合橡皮生肌膏脱痂,湿敷治疗,并配合贝复济外用促进上皮生长。在治疗中对残余创面加强湿敷,外用贝复济促进上皮生长。对Ⅲ度烧伤创面在渡过休克期后,尽早手术治疗。

1.4.2早期液体疗法:小儿烧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率较成人为高,一般而言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者就有发生休克的可能,且小儿休克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也较成人为高,因此在小儿烧伤的早期,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补液治疗措施。第一24小时补液总量为1.7±0.20ml/(kg.1%TBSA),其中胶体与晶体比例为0.5:1,烧伤面积大于20%者胶体与晶体比例可增加到0.75~1:1。所需水分按2岁以下者85-105ml/(kg.d),2-5岁为75-85ml/(kg.d),5-8岁为55-70ml/(kg.d),8-14岁为50ml/(kg.d)补给。补液速度按第一个8h输总量的1/2,后16h输入其余的一半,伤后第二个24h输胶体、晶体量各减半,水分同第一个24h量。同时在补给液体的同时及时根据血气和生化检查指标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4.3抗感染治疗:小儿烧伤并发脓毒血症、创面脓毒血症与成人基本相似,但病死率较成人为高,烧伤后感染的防治并不是一个抗生素的应用问题,需要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增强自身的应激性和抵抗力,在平稳渡过休克期,正确处理创面和加强营养支持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抗生素,一般按细菌敏感度选择有效抗生素。大面积严重烧伤早期即应用强有力的敏感抗生素。

1.4.4高热惊厥的治疗: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易受各种刺激而发生高热惊厥,以半岁-3岁最为多见。在小儿烧伤患者引起高热惊厥的原因主要有创面感染、脓毒血症、输液输血反应、过敏反应、药物热、脱水热等,在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首先明确其病因,在降温治疗的同时针对病因加以治疗,可首先使用物理降温,如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效果不佳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降温,必要时也可用冬眠药物,但要注意应用这两种药物时应减小剂量,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或过分抑制呼吸中枢等,在降低体温的同时应合理应用镇静止痛剂,以防止惊厥的发生,如安定0.2-0.3mg/kg,静脉注射后1-2分钟即可见效,也可按每次0.5mg/kg保留灌肠,通常4-10分钟即可见效,也可选择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一旦发生惊厥应将患儿口扩开,放置垫,防止咬伤舌部,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必要时可用山梗菜碱和强心剂,但不能用可拉明、咖啡因一类呼吸兴奋剂。同时应保持侧卧体位,防止误吸,可采用针刺止痉和药物止痉的方法,对窒息患者可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

2讨论

小儿烧伤是烧伤科的常见病,同时因为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及致伤因素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儿烧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一些不同于成人的特点。首先应加强小儿烧伤的预防,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对小孩、家长和保育人员的烧伤预防知识教育。②保证足够的看护力量,对婴幼儿有条件的最好做到专人看护。③对家庭中引起烫伤的物品,如热水瓶、水壶、火炉等,应放置妥当,以免小儿打翻,在给小儿洗澡时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调温。④不要把小儿单独留在有易致伤物品的房间。⑤使用电炉等电热器具时应加保护架。⑥尽量避免给小儿使用热水袋、“热宝”等取暖用具。⑦尽量避免给小儿使用微波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辐射治疗仪等理疗器具,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并由成人专职看护。⑧加强用电安全教育,做到无裸露电线头,适当调整插座、开关位置,将其置于儿童不宜接触的地方。⑨加强防灭火教育,万一烧伤应尽快灭火,减轻伤情,并根据情况自行进行冷疗,同时特别应注意切忌奔跑呼喊以免发生吸入性损伤,其次在小儿烧伤的治疗中应做到及时、正确、稳妥,并根据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预见性。在早期的抗休克液体疗法中应坚持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积极纠酸、比例合理、液量足够的原则进行补液,同时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判断上因小儿哭闹心率、呼吸变化范围极大,不能将这两个指标作为参考指标,只有连续观察变化规律才有诊断价值,而应把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及皮肤颜色的变化作为主要依据,在抗感染治疗上应强调综合治疗和调动机体的抵抗力,而不应把单纯应用高档抗生素作为主要手段,应以培植患儿本身的抵抗力为前提,在积极的创面处理和平稳渡过休克期的基础上,尽快纠正负氮平衡是防止发生创面脓毒血症的基础,同时在小儿烧伤的治疗中应对可能发生的惊厥有一定的预见性,尽早消除可能引起惊厥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惊厥则应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予以尽快纠正。

参考文献

[1]烧伤治疗学.黎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8~435.

[2]烧伤治疗学.黎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