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如何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颜志奎

颜志奎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小学的中高年级设立的一门新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实施该课程的重要保障。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对此,笔者就谈谈如何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关键词: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是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目前,由于我们教师普遍不具备识别、开发、运用《品德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对《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资源具有的价值认识不够,也由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教师平时对这一课程资源不够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很多课程资源没有挖掘出来,不能迅速地得以转化,让它进入小学的课堂教学,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资源被浪费掉了。那么,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去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丰富的课程资源呢?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如下原则

结合《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资源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开发此课程资源应遵循如下原则:

开放原则,要更好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就要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人类创造出的所有文明成果,尽量把那些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

经济原则,开发利用《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要做到用最少的开支、花最少的时间,使课程开发达到最好的效果。

3.针对原则,在教学中,我们要开发《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目的是能更好完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是为了学生能形成良好品行;所以,我们的课程开发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教师需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所谓的课程资源观,是指大家对课程资源的看法和态度。《品德与社会》能得到有效开发、合理利用,教师拥有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关键。而我们该怎样认识课程资源呢?

首先,《品德与社会》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它是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显形与隐形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文字和实物等的综合的结果。在过去,人们常常把课程资源理解为课本和教参,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其实,除了课本、教参外,教师、同学、家长、周围社会上的人都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程资源以多样的形式存在于博大的自然、社会环境、实际生活中。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挖掘这些资源,那么这些资源的价值就不能得以展现出来。所以,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

其次,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最需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这是因为,《品德与社会》具有综合性特点,它是一门综合课。它把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恰当地融在了一起,内容十分广泛,它包含品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情、历史;地理、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品德与社会》课给我们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博大而精彩的生活画面,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性。

再者,课程资源无好坏之分。同一课程资源,教师利用不同,课程资源体现的价值就不一样,课程资源的价值,就看教师怎样去开发利用。对于开发课程资源,也不是越多就越好。因为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更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若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没有紧扣课程目标,那么开发的课程资源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我们可用沟通、学习、宣传等方法来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

三、结合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中尤为重要,而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实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综合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发课程资源,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和其他读物的不同处,主要是教材要通过教学来达到学生们的自我建构,使学生得到发展。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据,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风格选择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作,使它在教学中和学生现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碰撞,激励学生。教师若想用教材来引领教学,就必须要做教材使用的决策者、再创者,而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教材的选材是根据儿童生活来选的,教师又把教材带给小学生,带领同学们迈向未来,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是教师在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向学生教教材。教师要联系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挖掘各种有用的课程资源加工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如《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论证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道理,教者绘出了惠州以前一片大荒原的荒凉景象,又让学生看今天惠州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使学生体会到现在的惠州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为自己身为惠州人而深感自豪,并雄心勃勃,立志长大为惠州和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设计教学情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氛围,学生会触景生情,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了思想素质。

2.挖掘教师自身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研究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教师本身也是一个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还需要挖掘出自身资源,根据学校内外课程资源存在的形式,创造性地工作,让自己变成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最重要的人。教师除了开发课程资源,还应该根据学校课程资源的存在状态创造性地教学,让自己变成学校教育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人。例如,笔者在讲《再向火山行》一课时,首先这样讲:“小英雄赖宁的故事已走进千家万户,他那桩桩件件感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无不激发着我们勤奋学习的情感。”然后开始讲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这不但渲染了气氛,也使学生开始就带着一种激情投入学习。结尾时又进一步将情感引向深入。笔者这样总结:“一个赖宁倒下去,千百个赖宁站起来,让我们以赖宁为榜样,从小立下革命志,为祖国的腾飞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重视自身情感的投入,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标。开始就以精湛的语言让学生动情,中间以生动的讲述让学生明理,最后又以丰富的充满激情的结束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善于发掘学生资源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引导学生在特有的活动中感知生活,领悟道德。《品德与社会》课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经验。让课程回归到学生生活,使课程对学生发展有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把那些知识、规范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个人意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们的家里大多有农田,他们在家里都能够见到这些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多同学还能帮助家里做农活。从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割这一过程学生很清楚,但操作学生却没经历,于是在作业中,笔者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跟随父母亲到山上去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记录下父母亲的劳动过程,劳动中的一些技术技巧等,有的学生记录自己跟父母亲一起种地,以及父母亲对他介绍种地的一些知识和栽陪的技术,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插秧的过程,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去采野果的经历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自己的记录,作为班上学生交流讨论的资料。这样,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与实践,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社会群体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社区供给了学生社会交往的空间和地理的活动区域;与此同时,社区对小学生的观念形成、生活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社区是独特的课程资源,它的优势是校内资源所不能比的。社区中的那些基础设施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比如社区图书馆、体育中心、培训中心、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社区课程资源,一方面能消除教师在认识上的偏差,防止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还能促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新课改提出,要充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要求,这样能为学生开辟出更广的社会实践空间、更精彩的活动内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家长资源主要指:学生的祖辈、父辈、亲属,学生的监护人,家长是学生家庭教育的核心。除了在学校的那部分时间,学生其他的时间几乎都在家里,对于孩子的基本情况,家长比学校教师更为了解,例如孩子的行为习惯、情感经历、学生的思想动态等等。不管是哪个学生家长,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环境。可以这么说,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家长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3]宋虎平.民间的课程资源:被遗忘的课程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4]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J].教育评论,2003(2).

[5]吴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5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