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芳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中学,新疆塔什库尔干845250)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14-01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首要的是提高科技和教育创新能力。而教育的创新需要教师去践行。作为教师,笔者认为,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思考和体验中成长。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以生为本;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一、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所谓“以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作了一个崭新的、全面的、权威的概括,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而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教育过程中,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坚持“以生为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以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而且还应该要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学生的知识状况、情感状态、意志类型都会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和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学生同样是教学过程主体”的思想,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确立平等的关系,坚持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以往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人,把学生看成纯粹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一味地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等机械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克服过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充分发挥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力构建“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课课堂
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全力构建“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可能有所创新。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老师要以尊重、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看成是发展过程中的人,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或手段,由此形成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其次,要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做好事情,放手让学生们去选择、设计、策划、组织、操作、展示、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舒展、开放、自主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成长。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第三,要以宽容的态度分析和评价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他们开始也许是生疏的、笨拙的,表达是不流畅的,组织和表现是稚嫩的,思想政治观点是不成熟的,上述种种都需要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的点拨、鼓励和纠偏,将它们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将他们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2.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我国原有教育制度下,中学生学习竞争激烈,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较多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其他方面被认为是加重学业负担和浪费时间。随着近年来我们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探究性学习也越来越受重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在探究政治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新形势的需要。(1)创造良好氛围,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探究式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探究式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教学工具、以探究为理论编写的教材和一定的活动空间等。在探究式教学中,无论是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合作与假设,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软”环境是指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配合创设良好氛围,才能使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有深层次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真正化为内动力。(2)更新教师观念,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供适宜的教学气候和土壤。教师和学生都同样是需要学习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积极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充盈情感体验,获得全面均衡发展,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对话、建构、创造、体验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心灵的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实际,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使之有思考价值,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所取得的各项高科技成果,无不是人类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如:人造卫星上天从最初的转播广播节目到转播电视节目、卫星遥感、地质勘探;电子产品从最初的电子管电路到现在的集成电路等。在此可以巧妙提出疑问:在现有基础上,我们还能制造出什么更先进的产品呢?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丘学宗.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育研究,(1).
[2]李英男,朱春令.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研究,(2).
[3]张晓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学科教学,2007(3).
[4]郑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初步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7(3).
[5]王莉.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10).
[6]李春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个突破.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