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关节炎期中医辨证及临床研究

/ 1

痛风急性关节炎期中医辨证及临床研究

刘玉莲詹亚俊

痛风急性关节炎期中医辨证及临床研究

刘玉莲詹亚俊(黑龙江省龙江县中医院内科黑龙江龙江161100)

【中图分类号】R2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210-02

【摘要】目的探讨痛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治疗组61例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方法。对照组25例用口服秋水仙碱。结果中医治疗组显效、好转、无效、有效率为53、5、3、958%;秋水仙碱组为8、15、2、920%。结论中药内服与外敷结合、扶正祛邪兼顾方法治疗痛风急性关节炎有良效。

【关键词】痛风痹证散寒镇痛

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是慢性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为主要特点,后期常出现痛风石、间质性肾炎、甚或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尿酸性尿路结石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多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但易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患者耐受性低[1]。因此,努力探索能提高痛风疗效的治疗方案,对治疗痛风具有迫切的临床需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治疗组61例中,男56例,女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4岁;首次发病5例,反复发作56例;病程最短1d,最长32年,血尿酸(SUA)值388~786μmol/L;秋水仙碱组25例中,男24例,女1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2岁;首次发病3例,反复发作17例;病程最短1d,最长26年;SUA值373~795μmol/L。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病程、SUA值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

1.2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制定的9要诊断标准: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并在24h内达到高潮;②急性炎症局限于个别关节;③整个关节呈暗红色;④第1跖关节肿痛;⑤单侧跗关节急性发炎;⑥痛风结节;⑦高尿酸血症;⑧非对称

性关节肿胀;⑨发作可自行终止。至少具备其中4项并排除继发性痛风即可以确诊为原发性急性痛风。根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03年制定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将痛风临床分为三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本课题组的临床经验,将痛风不同分期的中医辨证分型。

2治疗方法

2.1中医组内服方:黄柏10g,苍术10g,地龙10g,赤芍10g,制大黄10g,生薏苡仁18g,土茯苓30g,山慈菇18g,萆薢15g。外敷方:生川乌10g,生草乌10g,乳香10g,没药10g,生石膏30g,生大黄10g,冰片1g,樟脑1g,马钱子1g。内服外治每日1剂,15d为1个疗程。

2.2秋水仙碱治疗组首次用10mg口服,以后每隔1h口服05mg,直至出现腹泻、恶心、呕吐或疼痛缓解为止,并于次日开始每天口服05mg,15d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局部无任何反应,活动如常,SUA值降至正常范围。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SUA值下降,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关节红肿热痛症状改变不明显,活动仍受影响,SUA值未下降。

4讨论

痛风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多发生于中老年形体肥而嗜食肥甘者,肥甘厚味,蕴久内生湿热,湿热郁久不化酿成湿毒,痹阻经络气血瘀滞致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根据本病好发年龄、体质、病人饮食嗜好及急性诱发因素等诸多特点,我们认为,本病之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湿浊瘀阻,急性期则因外寒内湿相搏,闭阻关节经络肌肤而发病。寒湿闭阻关节经络则关节剧烈疼痛;午夜阴寒最盛,故疼痛多于午夜突然发生或加重,湿浊之邪侵入关节肌肤则关节肿胀;湿性重着下行,故受累关节以下肢为多见。所以,我们将其辨证为寒湿瘀热夹杂,外用方中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萆薢祛风湿、利关节、分清浊,二药伍用祛风除湿,分清别浊,通络之力更佳。现代药理研究土茯苓、萆薢能增强肾血流量促进血尿酸的排泄;地龙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苍术健脾利

湿,黄柏有燥热利湿之效;赤芍凉血解毒祛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浊、解毒通瘀除痹之功。外用方川乌、草乌温经散寒镇痛退肿;以内服药与外敷药结合及扶正与祛邪兼顾,益肾、疏肝、运脾治其本,祛湿化浊、活血通络治其标。

参考文献

[1]蒋明,DAVID,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24-1225.

[2]路洁,路志正教授.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5):31.

[3]李明蕾.痛风病的病证研究思路[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43.

[4]潘善余.痛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浅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