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26例MRI影像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脑囊虫病26例MRI影像诊断分析

王振鹏

王振鹏(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136200)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030-02

【摘要】目的评价MRI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分型、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脑囊虫病例的MRI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全部行MRI检查及增强扫描,脑实质型14例、脑室型4例、脑膜型3例、混合型5例;其中活动期9例,退变死亡期6例,非活动期4例,混杂期7例。结论脑囊虫病MRI图像表现典型,能够准确对脑囊虫病进行分型及分期。

【关键词】脑囊虫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囊虫可寄生于人体各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症状,以寄生于脑组织者最严重,可产生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以癫痫为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甚至呈癫痫持续状态,脑实质内囊虫较多者,可引起颅内高压,患者常有持续性头痛,偶伴呕吐,可有视力障碍等症状。也可引起器质性精神病及痴呆,是由于大脑皮质广泛损伤与脑萎缩所致。本文通过26例脑囊虫病MRI影像资料的回顾、分析,对脑囊虫的分期、分型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高脑囊虫病影像诊断的水平。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05年-2009年间26例脑囊虫病患者MRI影像资料,其中女12例,男14例,年龄8-61岁。主要临床症状有癫痫18例,头痛22例,高颅压6例,肢体运动障碍4例。26例病例均由脑脊液和免疫学检查证实并经抗囊虫治疗好转。

1.2检查方法:采用日立AIRIS扫描仪,采用头部线圈行失、轴、冠状扫描,常规SE或FSE序列。参数:T1WITR:400msTE:15ms,T2WITR:4000msTE:120ms,水抑制序列(FLAIR):TR:8500msTE:2100ms,层厚5mm,FOV:250mm。26例病例全部行增强扫描,静脉推注马根维显Gd-DTPA15毫升。

2结果

脑囊虫病在MRI图像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

2.1脑实质型MRI表现

T1加权像活囊虫表现为大小基本一致圆形长T1低信号,头节呈逗点状高信号,偏于一侧。T2加权像活囊虫呈圆形高信号,头节呈逗点状低信号。活囊虫周围几乎无脑水肿,或仅有轻微脑水肿。增强后多数囊壁增强并可见头节强化,少数囊壁不增强仅有头节强化。本组病例脑实质型活囊虫5例。退变死亡期虫体胀大,病灶可大小不一,周围水肿加重,头节消失,但在退变死亡期早期仍可见到头节,个别病例可呈现脑实质内大片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本组有4例为退变死亡期病例。非活动期4例,结合CT片脑实质内多发大小不一钙化灶,MRI对于钙化的显示并不理想。

2.2脑室型MRI表现

脑室活囊虫表现为囊性病灶,T1加权像比脑脊液信号略高,囊壁呈线状高信号,头节亦呈高信号。T2加权像囊虫呈高信号,但不如脑脊液信号高,囊壁呈线状略低信号,头节依稀可辨。脑室型囊虫多发生在第四脑室,侧脑室次之,第三脑室与导水管罕见,本组2例病例发生在第四脑室,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退变死亡期,囊虫死亡后虫体胀大,头节消失,囊壁增厚,T1加权像囊壁呈相对高信号,T2加权像呈相对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本组2例病例一为单囊性,另一病例为多囊分房状,由于病灶较大,2例病例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

2.3脑膜型MRI表现

囊虫表现为脑裂脑沟内小圆形长T1长T2囊性信号,小囊内点状略高信号附于囊壁,周围水肿明显,应用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本组2例病例为多发,1例呈葡萄丛状沿脑池生长。退变死亡期,囊虫头节消失,囊体逐渐胀大,可有占位效应,囊腔破裂后可引起反应性脑膜炎、蛛网膜炎及纤维化,邻近脑实质内可伴发脑水肿。少数单发囊虫死亡时引起严重局限性炎性反应,形成小脓肿,周围有明显指状水肿,脓肿壁呈短T1短T2环影,脓腔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本组1例有小脓肿形成,3例均伴发交通性脑积水。

2.4混合型脑囊虫,本组共5例,MRI表现兼有上述2种或3种类型脑囊虫的影像特征改变。囊虫处于混杂期,即脑组织中活动期、退变死亡期与非活动期的囊虫混杂存在,本组7例病例中,有5例为活动期与退变死亡期,另2例为退变死亡期与非活动期。

3讨论

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的数量、部位、病理衍变过程与机体反应各不相同,而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从而给影像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按脑囊虫病变部位与病理变化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软脑模型及混合型。按囊虫在脑内寄居的不同时期又分为:活动期、退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及混杂期[1]。活动期典型MRI表现是显示头节,囊壁完整,病灶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囊虫死亡时囊壁破裂,囊腔内异体蛋白进入到脑组织中,引起周围脑组织炎性水肿,临床上可出现癫痫、头痛、发作性头晕及轻度感觉运动障碍,随着虫体死亡虫体本身开始出现点状钙化,也是趋向好转的主要表现。对于头节及囊壁的显示,值得注意的是头节的信号变化多样,T1加权像可为等或高信号,T2加权像呈等、低信号均可,因此,要多做对比细心观察;另外有无头节对囊虫病的分期诊断不是绝对的,本组病例图像显示活动期及退变死亡早期都可见到头节,因而病灶周围有无水肿是区分病灶是否处于活动期的标准,囊壁的厚度则是判断病灶是否处于蜕变早期与晚期的标准。

血或脑脊液ELISA试验检查囊虫特异性抗体阳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定性意义,本组26例病例均由脑脊液和免疫学检查证实。据报道脑囊虫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血清为60.2%,脑脊液80.2%[2]。MRI对脑囊虫病的发病部位,数目、大小、范围及形态能够清楚显示,并能对其进行较客观地分型、分期。增强扫描则更能明确地显示头节及囊壁的情况,但是MRI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CT敏感,二者结合是明确诊断的有效办法。

通过本组病例的回顾分析,MRI检查及Gd-DTPA增强扫描的应用对脑囊虫病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可进行准确分型、分期,从而提高了脑囊虫病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敏章,邵丙扬.中华内科学囊虫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1386-1387.

[2]张曹.144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6,36(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