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梅(齐河县实验中学,山东德州251100)
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身为主体,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共同发展式地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了学习观上的根本转变。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以趣导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充分发挥亮点效应,以调动其积极性。千万不要因为学生学习或纪律差,便采取歧视、体罚等手段惩罚学生,从而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不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思想。这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
2.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是被动地等待学习,而是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知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时,要注意恰当地引导。特别是在一些非学习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更佳。
3.要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身的需要
因为自主学习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事情、不理解的新问题,从而让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稳定性
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和一种应有的能力。这样,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便能保持长久、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化“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要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四五十人甚至更多的班额,确实给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带来了难度。怎样应对?在课堂改革实践中,一种很有效的策略就是化“大班”为“小班”。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大化小,把大班化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小组间合作交流,来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具体方式如下:
1.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中,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习水平、性别、性格不尽相同的学生划分在一个小组内,每个小组选出1-2名学习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同学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交流;对同学发言和学习结果进行评议、讨论、补正,对每个同学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信息汇总和整理,向老师反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等等。
2.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即:在教学设计时,由过去的设计教学问题,改为设计学习任务,以任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施上,由过去的发号施令,“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改为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如何指导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对学生合作学习实践进行管理、监控;组织实施合作学习评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关注“合理性错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模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并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积极的学习欲望。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组,或重新建构生成新的信息。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探究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不尽合理的过程和错误的结论。深入学生的思想过程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在运用了某些重要的思想策略、思维方法之后产生的;有的是凭个人的生活经验,有的是因为运用了已获得的思维方法的缘故,有的则是凭直觉进行推理判断。而这些思维策略、思维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不能因为运用它们导致了错误,而否定学生的整个探索过程,可以说,这些思维策略、思想方法就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合理成分,我们称之为“合理性错误”。对这些“合理性错误”教师要给予恰当地引导,使学生对探究过程充满乐趣和信心。
总之,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就可以让学生掌握自行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