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目的: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作业治疗临床体会。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27例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对其实施综合作业治疗过程,对其治疗前后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治疗后III级-V级、VI级-VIII级以及IX级-XI级三个级段的分布情况为33.33%、44.44%以及33.33%,和治疗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开展上肢作业治疗以及功能训练后,可以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手臂、上肢等功能,不断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作业;临床体会
作业疗法是当前临床中用于开展有目的治疗过程的一种治疗方式[1],作业疗法可以分为功能性作业疗法、心理性作业疗法等多种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对于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主要采用功能性作业疗法来开展进一步治疗过程,促进患者的功能早日康复。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27例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对其实施综合作业治疗过程,对其治疗前后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系统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5年0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7例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岁到10岁之间,平均年龄(2.90±1.30)岁。
1.2治疗方法
27例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对其实施综合作业治疗过程,由治疗医师对患者开展一对一的康复指导训练工作,每天坚持一次锻炼,每次持续锻炼30分钟[2],持续治疗三个月。
在对患者的肌张力锻炼过程中,需要对其关节活动度不断扩大,对患者的异常姿势进行很好的纠正,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可以根据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来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对患者的肢体严重痉挛情况可以采用上田法进行肌张力训练和锻炼[3],当然这种治疗方式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比较适合应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肌张力功能锻炼过程中,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患者,在肌张力功能锻炼过程中可以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比如采用反射性抑制治疗方式。
在治疗以及功能锻炼过程中,要求患侧负重[4],并且完成支撑训练,在不出现联合反应的情况下,需要鼓励患者采用患侧上肢负重治疗方式,进一步开展支撑动作训练,能够诱发患侧进行保护性拉伸反应,尤其是对于低年龄患者可以对其手部、膝盖、跪位等方式进行四点支撑训练,进一步使得患者的爬行行为能够很好的完成,并且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爬行能力。
约束健侧上肢功能锻炼。患者手臂在进行作业运动过程中,需要对其健康一侧手臂的活动进行限制,避免患侧手臂出现联合反应后,进一步导致患肢痉挛症状严重,通过将健康一侧的手部采用约束带进行很好的固定处理,将其充分固定在同侧梯背椅扶手上,也可以给患者健手一侧戴上棉手套,这样使得患者不能够利用患侧进行主动抓握,从而有利于对患肢一侧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促进了患肢的使用[5]。
在为患者选择不引发联合反应和健侧代偿的作业活动过程中,需要促进上肢的分离运动,能够有效的促进上肢患肢向各个方向进行活动锻炼,促进患者病侧的手部加强手握能力等各方面功能锻炼,可以采用磨砂板、体操棒等进一步诱发肘部关节进行伸直,患者手部一侧如果出现自主运动情况后,可以采用圆球或者是圆柱体的物件进行抓握练习,患肢一侧如果需要进行手指分离运动时,可以采用一些小直径的物体或者是圆柱体等进行各个指头的锻炼,这样有助于促进患肢一侧的整体功能锻炼和手部精细化动作锻炼,如果患肢一侧手指的分离运动不够充分,需要将其中指、无名指等进行很好的固定处理,这样可以促进患者的大拇指、食指等进行很好的运动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对其治疗前后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系统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
治疗前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治疗后III级-V级、VI级-VIII级以及IX级-XI级三个级段的分布情况为33.33%、44.44%以及33.33%,和治疗后患者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比
治疗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综合评分结果为(83.37±6.13)分,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综合评分结果为(51.40±4.44)分,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27例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对其实施综合作业治疗过程,对其治疗前后的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发现治疗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综合评分结果为(83.37±6.13)分,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综合评分结果为(51.40±4.44)分,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偏瘫型脑瘫儿童患者开展上肢作业治疗以及功能训练后,可以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手臂、上肢等功能,不断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仙,李爱霞,马贵林.婴幼儿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1:1070-1071.
[2]邱晒红,徐开寿,何璐,麦坚凝.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作业治疗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02:167-169.
[3]夏先萍,赵翠娥,刘文.康复中心与家庭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09:878-879.
[4]左月仙,李爱霞,杨花芳.强制性诱导运动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业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2:1165-1166.
[5]付海城,姜志梅,孙晓燕,汤敬华,徐磊,孙奇峰,朱琳.中文版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估量表2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12:1134-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