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 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

李晶瑶

李晶瑶(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132-0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严重的心律失常,需在短时间内予以控制,否则可导致休克、心力衰竭或心室颤动,造成严重后果。

1临床表现

1.1阵发性发作,突然发生、突然消失,发作时心率在100~180/min之间,心律大致规则,心前区第一心音可有强弱差异。

1.2大多数患者在发作时出现心慌、头晕、面色苍白、神态紧张、心前区压迫感或疼痛,也有的感到恶心、呕吐、尿频,严重者甚至昏倒。

1.3压迫颈动脉窦或其他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对心率无影响,此点可用以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2体格检查

2.1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征可见颈静脉搏动强弱不等,有时可见较强的颈V波(大炮波),心尖区第一心音的强度和脉搏强度不一致。

2.2心率一般在150~200/min左右,节律可齐也可轻微不齐或绝对不规律;如Q-T间期延长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绝对不规律、脉搏细弱,同时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

3治疗

治疗原则为治疗基础心脏病,预防心脏猝死。无器质性心脏病时与室性期前收缩处理相同;有器质性心脏病时,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防治。

3.1一般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常常出现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一般治疗应根据不同的器质性心脏病展开。无器质性心脏病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如无症状及晕厥发作,无须进行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应予以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如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立即电转复心律。

3.2药物治疗

3.2.1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诱因,即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血钾、低血镁)。在此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如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但如伴有心功能不全时,应视心功能不全的程度选择不同的剂量,心功能Ⅳ级的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明显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源性休克者禁忌β-受体阻滞剂。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者可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预防和减少其发作。已证实某些药物(茚丙胺、氟卡尼、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因此应避免使用此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室性心动过速发生较多者可用胺碘酮,胺碘酮应采取小剂量负荷,维持量亦可相应减少,缓慢负荷方法如下:胺碘酮0.2g,每日3次,口服,1周后改为胺碘酮0.2g,每日2次;1周后用维持量,维持量的大小需因人而异。

3.2.2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除了治疗基础心脏病、认真寻找可能存在的诱发因素外,必须及时治疗本病伴有的室性心动过速,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对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包括终止发作和预防复发。

(1)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不要考虑药物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同步电复律,能量一般选择在200J,如不成功可再次选择200~300J,如仍不成功可选择360J。

(2)利多卡因对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有较好的疗效,首次负荷量为利多卡因0.75~1.5mg/kg(成人一般为50~100mg),稀释于10~2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90~120s静脉注射,如无效,可每5~10min追加0.5~0.7mg/kg,直到最大剂量3mg/kg;显效后立即开始以每分钟1~4mg速度静脉滴注。应用剂量过大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嗜睡、精神兴奋或癫痫样抽搐等)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出现窦性停搏、传导阻滞与低血压,亦可加重心功能不全。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首选胺碘酮,用法为:负荷量胺碘酮150mg,10min内静脉推注,随后以胺碘酮每分钟1mg维持6h,其间亦可追加负荷量。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过长会影响血流动力学,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因此,不要过分强调依靠药物转复,药物无效时应及时使用电复律,一般为同步50~100J。

(3)宽QRS心动过速治疗如前所述,宽QRS心动过速有室上性、室性等多种可能,而以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宽QRS心动过速,即使不能立即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也应尽早行电转复心律,血流动力学稳定者首先行鉴别诊断,明确发作机理再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静脉用药可选择胺碘酮,有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只可用胺碘酮,不宜用普罗帕酮。

3.3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3.3.1先天性长Q-T综合征应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不论是否有症状或猝死的家族史,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使用至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心脏起搏对预防长间歇依赖性的Tdp有效;对于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宜安置ICD。对已使用足量β-受体阻滞剂仍有晕厥发作者,可考虑左侧第4~5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3.3.2获得性长Q-T综合征此征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低钾、心动过缓、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时并予补钾补镁,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或临时起搏治疗。

3.3.3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作时紧急处理(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Q-T延长综合征)为首先寻找并处理Q-T延长的原因,如低血压、低血镁及致Q-T延长的药物等。采用药物终止心动过速时首选硫酸镁,首剂2~5g,静脉注射(3~5min),然后以每分钟2~20mg的速度静脉滴注;不良反应为可致低血压及呼吸麻痹;疗效不佳者行心脏起搏,可以缩短Q-T间期,消除心动过缓,预防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异丙肾上腺素能增加心率,缩短心室复极时间,有助于控制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但可能使部分室性心动过速恶化为心室颤动,使用时应小心。

参考文献

[1]那开宪,余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治新概念[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3):1854.

[2]刘爱国,马先福,郭明磊.静脉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毛花贰C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02,34(3):170.

[3]李庚山.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5):291.

[4]李学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1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