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龋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戚冰

戚冰(大兴安岭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兴安岭165000)

【中图分类号】R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253-02

【摘要】目的讨论龋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龋病并不能随机破坏所有牙面,这种损害对于特殊的解剖部位具有某种倾向性。虽然对龋病进行了大量和基础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分类方式为大家广为接受。根据龋病的临床损害模式,可按下述基本原则将其进行分类:其一,从动力学角度,依赖龋病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其二,从形态学角度,按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其三,按病变程度分类。

【关键词】龋病分类临床表现

龋病并不能随机破坏所有牙面,这种损害对于特殊的解剖部位具有某种倾向性。虽然对龋病进行了大量和基础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分类方式为大家广为接受。根据龋病的临床损害模式,可按下述基本原则将其进行分类:其一,从动力学角度,依赖龋病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其二,从形态学角度,按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其三,按病变程度分类。

不论哪一种临床类型,其致病微生物和底物大体相同,但在不同个体之间,牙各解剖部位的敏感性和损害进展速度均有很大差异。牙的解剖外形及其在牙弓中的位置,以及其他因素,如氟、唾液、口腔卫生等,均可对龋病发病造成影响。

(一)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1.急性龋(acutecaries)此种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进展较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呈浅棕色,质地较软而且湿润,很容易用挖器剔除,因此又叫作湿性龋。患急性龋时,由于病变进展较快,牙髓组织来不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或者形成较少,因而牙髓组织容易受到感染,产生牙髓病变。

急性龋中有一种类型,其病程进展很快,多数牙在短期内同时患龋,又称猛性龋(rampantcaries),常见于颌面及颈部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也称放射性龋。此外,有些Sjogren综合征患者及一些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或未注意口腔卫生,亦可能发生猛性龋。

2.慢性龋(chroniccaries)一般龋病都属此种类型。它进展慢,龋坏组织染色深,呈黑褐色,病变组织较干硬,所以又称干性龋。

龋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变化,龋病不再继续进行,但损害仍保持原状,这种特殊的龋损害叫作静止龋(arrestedcaries),它也是一种慢性龋。例如邻面龋损由于相邻牙被拔除,受损的表面容易清洁,牙面菌斑容易受到唾液缓冲作用和冲洗力的影响,龋病病变进程自行停止。又如咬合面的龋损害,由于咀嚼作用,可能将龋病损害部分磨平,菌斑不易堆积,病变因而停止,成为静止龋。

3.继发龋(secondarycaries)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继发龋。继发龋也可因治疗时未将病变组织除净,以后再发展成而,这种继发龋比较隐蔽,不易被查出。

(二)按损害解剖部位分类(形态学分类)

基于牙表面对龋病敏感性的分类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根据牙面解剖表态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窝沟龋、平滑面龋、根面龋等。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非典型性损害。

1.牙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牙面窝沟是釉质的深通道,个体之间的形态差异很大,常影响龋病发生。窝沟类型分类为:

(1)V型,顶部较宽,底部逐渐狭窄,该型占34%。

(2)U型,从顶到底部宽度几乎相同,约占14%。

(3)I型,呈一非常狭窄的裂缝,占19%。

(4)IK型,非常狭窄的裂缝但底部带有宽的间隙,占26%。

(5)其他类型占7%。

窝沟的形态与龋病发病和进展速度密切相关。窝沟龋限指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面沟和上颌前牙舌面的龋损。这些不规则的表面,由于先天性特征,缺少自洁作用,对龋病更具敏感性。在窝沟发生龋坏时,损害并非从窝沟基底部位开始,而是首先在窝沟侧壁产生损害,最后扩散到基底。龋损沿着釉柱方向发展而加深,达到牙本质,然后沿釉牙本质界扩散。

有的窝沟龋损呈锥形,底部朝牙本质,尖向釉质表面,狭而深的窝沟处损害更为严重,但在龋病早期,釉质有面无明显破坏。具有这类临床特征的龋损又称潜行性龋。

除窝沟外的牙面发生的龋病损害均为II型,称平滑面龋。平滑面龋损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类:发生于近远中触点处的损害称邻面龋;发生于牙颊或舌面,靠近釉牙骨质界处为颈部龋。釉质平滑面龋病损害呈三角形,其底朝釉质表面,尖向牙本质。当损害达到釉牙本质界时,损害沿釉牙本质界部位向侧方扩散,在正常的釉质下方逐渐发生潜行性破坏。

2.根面龋龋病过程大多从釉质表面开始,但亦有从牙骨质或直接从牙本质表面进入,如牙根面龋。在根部牙骨质发生的龋病损害被称作根面龋。这种类型的龋病损害主要发生于牙龈退缩、根面外露的老年人牙列。在50~59岁年龄组中约60%以上的受检者有根面龋损。根面龋始于牙骨质或牙本质表面,这两种牙体组织的有机成分多于釉质,基于这一原因,引起根面龋的菌群可能有别于产生釉质的菌群。在现代人群中的根面龋,最常发生于牙根的颊面和舌面,而在古代人群中,根面龋损害主要在邻面。

3.线形釉质龋(linearenamelcaries)这是一种非典型性龋病损害,常见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儿童乳牙列。这种损害主要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线处(neo-na-talline),或更确切地说是新生带(neo-natalzone)。新生带代表出生前和出生后釉质的界限,是所有乳牙具有的组织学特征。乳上颌前牙釉质表面的新生带部位产生的龋病损害呈新月形,其后续牙对龋病的易感性也较强。

(三)按病变深度分类

根据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这一分类方法在临床上最为适用,将在龋病诊断中作详细介绍。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张震康.实用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7.

[2]樊明文主编.牙体牙髓病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