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路径及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诌议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路径及方法

程爱萍

程爱萍浙江东阳身份证号:330724197803230027邮编322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出事率逐渐增加,面对这一现象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面的优化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的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使企业成本、进度、质量控制三方面达到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平衡点,从而能使施工企业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份额。

关键词: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途径,方法

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oftheguodipooloptimizationofpathsandmethodsChengAiPingzhejiangdongyangidnumber:330724197803230027zipcode322100

Abstract:inrecentyears,ourcountryconstructionsitesafetyaccidentaccidentrateincreases,thefacethisphenomenonenterprisesshouldtakeeffectivemeasurestotheconstructionsiteforthewholeoftheoptimalmanagement.Constructionsitemanagementisconstructionenterpriseofproductionandoperatingactivities,isfundamentaltoenterprise'swholemanagementinthemostimportantcomponentoftheoptimizationoftheconstructionsiteconstantlymanagement,theenterprisecost,scheduleandqualitycontrolthreeaspectsasfaraspossibletoachieveaperfectbalance,whichcanmake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totheincreasinglyintensifiedcompetitioninthemarketgainmoreshare.

Keywords:optimization,theconstructionsite,managementapproach,method

一个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水平,代表着一个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综合表现。施工现场管理更是企业信誉的重中之重,它寄托了企业的效益源泉和今后的发展。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优化现场的管理。以下便是对施工现场优化管理的路径和方法:

一、对施工现场进行优化管理的原则

施工现场的优化管理原则包括了规范化标准化原则、科学化原则和经济效益的原则。

1、施工现场的规范化标准化原则:规范化标准化原则一般是一个施工现场的最基本的管理要求。为了更好的协同施工,在施工现场的各种要素都必须且要坚决的服从同一个意志,服从上级统一指挥,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施工的科学化原则:一般建筑施工现场的每项工作都要按照即科学又合理的原则进行施工。只有做到施工现场科学化的管理,才能真正的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施工现场的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还要做到合理的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好施工现场的资源,还要不断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寻求各种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及更多更好的管理点子,使得项目的施工人员能够人人参与到科学管理施工现场的队伍中来。

3、施工现场经济效益化原则: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抓质量,也要抓工程的进度跟安全,但是不能不考虑成本的投入。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赶进度而带来的额外的成本投入。管理者应该在施工中制定低投入高产出的计划,坚决杜绝施工现场的浪费情况,时刻谨记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情况下做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优化内容

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对施工质量的把握、施工作业方面的管理、物资流通方面的管理、岗位责任制的职责和施工现场的整体管理等几个方面。具体优化的几个小点:1)、施工现场要文明施工,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2)、对施工现场的基础工作要进行加强,让现场的施工情况可以保持在有序可控的状态当中;3)、有效的组织好施工现场的施工操作,达到施工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4)、对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应做好协调工作,减少不合理的开支,要很好的把握好低投入高产出两者的关系;5)、加强物资流通和使用方面的管理,应有效地减少不合理的消耗,最大可能的降低物耗和能耗,且应杜绝施工物料积压而导致的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降低成本的投入;6)、对施工人员进行优化,从而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7)、消除施工现场的不合理要素,并合理有效的组织好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8)、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市场的导向,建设出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建筑。

三、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复杂的,而且在相关制度的规定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施工现场的各个工种和工序也会时常相互交叉,这让施工现场的监控人员难以时刻对各要素进行监控和检测。以下是对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及方法的几点内容:

3.1、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途径是以科学合理化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激发施工现场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的责任感和信心。施工现场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出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加强并重视促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技术知识和思想政治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施工现场的秩序管理。

3.2、施工现场的优化管理可以实行将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分组的管理方式。每组分派一个监控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和物料的合理利用进行监控,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杜绝施工物料的不合理利用。

3.3、经济要想有突破口就一定要以技术为指标,对施工现场进行优化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施工质量问题和成本问题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要素,它是企业的的经济效益来源。在社会广大的客户当中谁都会想拥有在质量好的同时价格还比较实惠的建筑产品,所以施工现场的监控管理一定要做好对质量的保证。如果建筑产品的质量没有做好,那么企业将会在竞争市场当中失去一定的信誉度,更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3.4、对施工现场人员的技术、施工程序,还有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一个规范。通过实行标准的训练,从而可以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技术、施工程序和法规制度,让现场施工人员,可以很好的掌握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做法。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使用的施工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而农民工因为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认识不强,所以企业更应该在施工之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可规范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自觉性。相反,如果忽视了这一方面就会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

3.5、在施工现场提倡奖惩方面的制度。实行奖惩制度的目的是即可以对现场施工人员的违章违纪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又可以使施工人员更加积极、主动、认真的去完成上级布置的每一项任务,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操作,完成项目的工期进展,也能从另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优化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3.6、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面的控制化管理方式。施工现场的控制管理关系着企业最后的经济利益。所在企业的各个单位、部门以及具体的监控管理者应该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程序、整个工作的进展、工程的质量、施工现场的成本利益以及安全文明施工等各个要素进行控制。作为施工现场的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应该关注和关心施工现场物料方面的合理运用,防止造成浪费现象的发生。

3.7、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目前,我国在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上做的还不够认真、仔细。在施工现场应该让施工人员正确佩戴好施工三宝后再进行施工作业,所谓的施工三宝指的是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网。并应在施工现场周围安置围栏禁止非施工人员的进入,以免影响工程施工,更大限度的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平时更应时刻加强施工人员对安全知识方面的了解,做到安全时刻牢记心中。

3.8、优化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我国政府对建筑施工现场有一定的文明要求:要减少现场施工的噪音,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生态环境。

结束语:

施工现场是一个建筑企业的关键组织,在施工现场一定要做好各项管理方面的工作。施工现场建筑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成本问题,决定着一个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收入。施工现场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生产的基础。一个施工现场的管理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管理的水平。优化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减少不合理的开支、杜绝不合理的施工物料利用。能让广大客户更加信任企业建筑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和企业信誉度,还能在建筑企业竞争市场当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增添企业业绩。

参考文献:

[1]李绍武.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14):209-210.

[2]李甘.论优化施工现场管理[J].科学之友,2011,(9):90-91.

[3]杜玉进.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途径[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3):130-132.

[4]薛卫华,杨梅.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优化施工现场管理[J].石河子科技,2006,(3):7.

[5]石文驹.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分析[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8):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