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接受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接受与探究

许则坚

许则坚(苍南县观美小学,浙江温州325805)

课程改革在中小学蓬勃展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等多种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其中探究性学习被摆到了突出位置。但这是否意味着接受学习就可以摈弃呢?事实上,无论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兴趣使接受学习变得轻松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明显的。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知识学生都能探索得出,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约定俗成的,根本不能靠学生去发现,而且也发现不了。如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形体的名称、方向等。因此,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当然,接受学习并不是纯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强化地记忆,那种让学生听课、记笔记、背定理的学习方式,只会把学生统得太死,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谈不上创造力。所以,数学课堂中的接受学习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我们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情境;2.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主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这样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它照样可以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的一部分。

二、情境使探究学习变得精彩

1.问题情境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正如布鲁纳所说:“了解一般的原理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但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不是在教师指示下被动地学习,教师要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探究的兴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东南西北》这节课时,笔者提出了“走出校园,你怎样辨认方向?”这个问题,学生大都能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北斗星的方向是北方”等,但如何根据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呢?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笔者充分相信学生,组织他们展开交流、思考、比较等探究活动来完善他们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中,在课末,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怎样测量出一片树叶的周长呢?”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测量方法多样化的认识。很多学生都想出了办法:用皮尺量;先用线绕树叶的边一周,再用尺测量线的长;用直尺绕着量……学生是聪明的,是富有创造力的,当他们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总能从已有的知识中迅速检索出相关的知识,进行思考、学习。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的探究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2.生活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这是儿童的直接经验。教学活动中,笔者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让学生从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与联系。而现实生活本身犹如一个数学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受到许多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进而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如在教学“连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笔者把例题进行改编:冬冬带了100元钱到文具店,买钢笔用了18元,买文具盒用了22元,还剩多少元?根据题意,大部分学生能列出算式:100-18-22。这时很多学生说:我认为这样列式更方便:100-(18+22)。学生已有了买东西的经验:先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元,再求还剩多少元。第二种方法,不需要教师一再强调,学生能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法”时,教材中的例题就是单一的口算题算式,为了使枯燥的计算贴近生活,笔者把课堂设置成模拟超市,把算式中的两个加数转化为学生平时喜欢的各种物品的价钱,把各种物品贴上一个两位数价钱的标签,让学生从中任意挑选自己喜爱的两种物品,并算一算共需付给售货员(由学生扮演)多少钱,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蕴含在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并且激活了课堂气氛,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