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同样适用于乡村治理这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基础支撑,但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本文依据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中治理理念分析如何提升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为乡村治理的提升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理念;主体力量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是在继承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治理思想下,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引领国家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阐述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是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及理想追求。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可从历史纵向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横向发展进行分析。首先,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扎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结合当前国际的时代特征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其次,创造性转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思想提供内生动力。最后,当今各国处于一个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时代,在与世界分享自己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来说涵盖了我国社会的七大领域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十大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转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才能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提高治理能力和形成完整有效的治理体系,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方针和策略。
二、基于习近平国家治理理念分析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值得深入思考,振兴乡村,必须使乡村的各资源积极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存在向城镇倾斜的情况使乡村发展缺乏资源支持,加之许多的青壮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发展缺乏劳动力。因此我国乡村治理目前面临的以下困境,如乡镇基层政权与村民群众基层组织在乡村事务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我国农村逐渐向社区转换,乡村结构性转变;乡村治理主体的流失使形成良好有效的乡村治理缺乏内生动力为乡村治理增添难度。
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要求全党不忘初心,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全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从理论上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确保党的执政基础和合理性;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能够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始终坚持问题意识,从现有问题出发寻求突破口,为治理提供指导方向。因为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诸多问题,才能从问题中找到实现良好有效的乡村治理的方法,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内生动力。因此,在乡村治理中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充分保障村民参加乡村治理的权力,才能生成乡村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如何通过治理主体的提升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实现良好有效的乡村治理不是单一治理主体努力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共同参与互动下的成果。因此,要通过提升多方面的参与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为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提供内生动力。
(一)村民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责任感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者求学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大流出、少或者负流入现象。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结构为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这些农村人员接受教育层次较低,而且由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外界事务接受程度较低,因此对参与乡村治理中,维护自身利益意识不高。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造成我国农村村民科学文化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农村人口流失的影响,我国乡村学校数量随年减少,使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义务教育;其次,未能根据我国农村人口结构采取针对性宣传教育;再者,我国乡村应该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破除各种陋习和封建迷信思想,消除利己心态等不良影响;最后,大力发动村民自治的组织对农村村民参加乡村治理的调动作用。
(二)基层政府公务人员以身作则落实本职工作。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缺位”现象严重,部分基层政府公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中形式主义严重,同时乡镇干部进取精神退化、工作依赖上级指挥、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脱节等严重问题[1],使农村村民对基层政府丧失信心,以至于对乡村治理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首先,基层政府公务人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公平公正有效的处理事务;其次,基层公务人员必须深入乡村中,了解农村村民对于良好有效的乡村治理的期望,反馈于当地基层政府,切实制定工作方针;最后,基层公务人员应当实事求是,简化工作程序方针,解决农村村民办事难的问题。
(三)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示范带动作用。相比于基层政府公务人员,我国基层党员干部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更加深扎于人民群众生活中。因此,在基层公务人员职责所没有涉及的方面或者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党员干部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向农村村民进行乡村治理的宣传工作,提升广大农村村民对乡村治理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同时,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消除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个人主义现象。
(四)乡村精英人才寄情乡情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村居民通过外出务工积累资金然后进行自主创业成为物质条件富裕的人和通过外出求学成为社会精英阶层。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这部分原农村居民对家乡仍然抱着深厚的情感,因此这部分乡村精英人才往往比基层公务人员和党员干部在当地更加具有影响力。这些乡村精英人才由于自身经历比大多数农村村民素养更高,见识更广并且自主意识更强,也更加愿意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本土精英在本土社会资本整合上扮演了牵头者的角色,可以有效撬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引导本土劳动力回流。[2]
乡村治理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必须认识到乡村治理同样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对乡村治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乡村治理是一个完整复杂的体系与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各个部分相对应,因此本文通过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源泉的方法来推动良好有效的乡村治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高康楠,张喜东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治理主体培育路径分析[J].知识经济2018,(15):6-7
[2]胡思洋,梁飞.空心化、“三土资本”与乡村振兴[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3):52-59.
作者简介:杨阳(1995.09-),女,四川省资阳人,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