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新疆兵团第九师小白杨中学834601
一、理论基础
1.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获得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少知到多知,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
2.小学课堂教学与儿童成长的关系。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人的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小学生处于儿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和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是,这个时期的儿童运算仍然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实物,而不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
3.授之以渔的多样追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施密特也认为教育给学生研究世界的手段和动机,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世界,使研究世界成为学生生活的必要部分。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题本身包含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正适合培养学生自觉地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灵活地适应世界,而数学正应当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比被动地学习数学更让孩子有兴趣,也更有意义。
二、教学准备与教学难点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四十分钟内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思维方式,有的教师担心课堂上让学生们动手会占用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但经过我反复验证,发现动手做能让孩子们更专注、更“听话”。教师上课前对教学过程做一个合理的结构,在授课过程中有效掌控每一部分的时间。随着授课的节数增加、师生默契的建立,学生们将习惯老师给出的节奏,完全能做到“令行禁止”。
三、教学过程
1.认识轴对称图形。我先给同学们展示出一组脸谱图,问同学们这些图形的特点。有同学答:“它们都是对称的。”接下来,我展示了第二组由不对称的图形组成的图片,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有了之前的经验,同学们很快得出“它们都是不对称的。”我又提出:“为什么第一组图形是对称图形而第二组图形不是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我没有让同学们口头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解决。”我先让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找出来能拼在一起的图形,然后引导同学们把自己手中能拼成一个图形的两部分重叠在一起,看看大家发现了什么。
2.找到对称轴。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纸窗花,依次挡住左右两半,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很快答出“窗花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窗花是对称的”之类的结论。接下来我又问:“像这样对称的图形是怎么剪出来的呢?”我拿出彩纸和剪刀,先对折,然后剪出了一个“心”形。让同学们也按照“先折后剪”的方法同样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我和同学们一起将手里的图形反复开合以检查自己所剪出来的图形是否两边重合。然后我告诉同学们,这些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而中间的折痕叫作“对称轴”。如此一来,“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便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获得了科学而形象的认识,使他们发现了数学世界的美妙神奇。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动手做会比传统的“满堂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理解对称的内涵。教学中,我一直以感性认识为主,升华为理性认识之后立刻让孩子们进行实践。如此一来,他们的理解就能够建立在自我的思维体系中。我告诉同学们:“只要能满足对称的条件,一个图形可能有多个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动手找出图形中的对称轴。”经过尝试,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有一位同学发现“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方形也有四条对称轴”,立刻有几个同学抢着回答:“不对,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我让坚持“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的同学们和坚持“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的各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向大家展示他们折出来的对称轴。在仔细折叠后,台下的同学们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对折以后两边不能重合!”台上的代表也心服口服。这次课堂争论虽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课堂上的“出错”和“出丑”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过它,孩子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4.生活中的轴对称。现在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联系生活,这使得“教室里”的教学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怎么让课堂里的“墙里花”延伸到“墙外”去呢?我认为课堂有限而知识的空间无限,作为教师,带领学生跳出书本,方能发现书本的作用与精妙。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如地解决问题。在“轴对称图形”教学课堂上,我采取带领同学们浏览、想象、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这一系列教学步骤,我有以下感受和发现:儿童并非无知,当他们开始思考、开始发现他们能改变自己并影响周围的人时,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好奇使他们在学习中更愿意跟随“感觉”。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使得平实无华的课堂产生出良好的效果。动手做,让“玩”变得更有意义,让数学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