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琼(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消化科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285-02
【摘要】通过对22例内镜下行鼻胆管引流(ENBD)的护理,总结出术前耐心细致的解释,术中熟练、有序的配合,术后鼻胆管引流疗效的观察、导管的护理、病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是保证治疗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鼻胆管引流护理
鼻胆管引流术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基础上将长约250cm的6-8Fr聚乙烯导管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胆管进行减压引流,目的是通过引流达到减压、减黄、消炎。我院2007年6月-2010年3月共行ERCP检查106例,施行ENBD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6月-2010年3月共开展内镜下行ERCP及EST106例,其中因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预防感染或防止结石嵌顿等而施行ENBD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5-77岁,其中,胆管结石8例,胆管狭窄4例,胆管癌2例,壶腹部周围癌1例,胆源性胰腺炎7例。鼻胆管放置时间最长14天,最短2天,平均7天。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内镜检查及置管前,患者及家属通常会产生紧张及恐惧心理,在护理中向患者及家属作耐心细致解释工作,告之ENBD操作属较先进治疗技术;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内镜通过咽部时有轻微不适感,其余反应均能忍受;置导管后一般无特殊不适,消除其心理压力,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行碘过敏试验,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血淀粉酶、出凝血时间等检查。术日前禁食12h、禁水8h。年老、体弱及病情较重的患者可酌情补液支持。术前15min肌肉注射山崀菪碱10mg,抑制胃肠蠕动,放松oddi氏括约肌,口服达克罗宁胶浆咽部麻醉及消泡剂,对精神紧张的患者静脉注射安定10mg,使之安静配合。内镜器械由专职护士准备。
2.2术中护理
术中主要由内镜室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操作,责任护士协助摆好体位,密切观察面色、P、R、BP、SPO2等,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开通静脉便于用药和应付意外情况。备氧气、心电监护仪。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术后禁食24h,卧床休息,继续观察面色、T、P、R、BP的变化并记录,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情况,听取患者主诉,如有不适报告医生处理。术后3h及次晨分别查血、尿淀粉酶。
2.3.2鼻胆管护理(1)妥善固定鼻胆管,在鼻孔处用胶布做一记号,以观察鼻胆管有无脱出,每日更换固定胶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保持引流管通畅的重要性。(2)鼻胆管接负压引流袋,避免打折、扭曲,保证引流通畅,负压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及时清倒引流液,定期更换引流袋。(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准确记录。胆汁引流量超过300ml,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接近正常,为引流效果满意。
2.3.3饮食护理术后一般禁饮食24h,或根据病情禁食,遵医嘱补液,防止发生低血糖。第2天血淀粉酶正常,无腹痛、恶、呕吐等症状后,进少量温开水无异常后,可进流食,以后再半流食→清淡饮食逐渐过渡为普通低脂饮食。鼓励病人少量多餐,进低脂、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鼻胆管引流术后病人禁食,口腔细菌易繁殖,给予口腔护理每天2-3次及餐后漱口,以防口腔感染。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恶心、咽喉痛护理中,保持口腔清洁,给予硼酸溶液漱口及雾化吸入外,向患者耐心解释,消除其紧张心理。
2.4.2急性胆管炎防治:(1)插管及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2)引流部位不合适者,应重新置管引流;(3)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3-5d,发生感染后,可根据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使用抗生素。本组无急性胆管炎发生。
2.4.3急性胰腺炎本组发生胰腺炎2例。给延长禁食时间,抗感染、补液,抑酸、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治疗后好转。
2.4.4鼻胆管阻塞鼻胆管较细,术后易被胆泥、癌栓及脱落的坏死组织堵塞,可用稀释的抗生素溶液冲洗疏通,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避免用力抽吸,并严格无菌操作。
2.4.5鼻胆管脱出本组1例鼻胆管脱出,因患者睡眠时不慎误拉引起。因此,应妥善双重固定鼻胆管,强调患者自身保护引流管的重要性。当鼻胆管引流量突然减少或引出胃肠内容物时,应怀疑鼻胆管脱出的可能。可通过透视或造影检查证实,必要时重新置管引流。
3小结
ENB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非手术胆道外引流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易于观察,并发症少等特点,从而使患者病情迅速得到控制,缓解,为择期手术提供了条件。ENBD做好术前患者心理护理,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保证ENBD引流效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赵洁.护理学经内镜鼻胆管引流171例的护理.2007,5:11.
[2]庞嶶,赵义芬.经内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体会.全科护理,2009,0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