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201800)
[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118-01
痛经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凡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间出现的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它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二种。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由于痛经的存在,对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均有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温肾活血疏肝的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6例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10年5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全部病例均符合由上海市卫生局及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编著的《妇产科诊疗常规》[1]中,关于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1.1.1临床表现:下腹痛,可在月经来潮时或来前数小时开始,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程度不一。历时2—3日,自行缓解。痛时常伴有腰骶部酸,面色苍白,出冷汗,畏寒,恶心,呕吐或腹泻。有的患者在下腹剧烈阵痛后排出整块组织(内膜)后,痛即缓解;妇科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有时可有子宫轻度压痛。
1.1.2辅助检查:超声显象,盆腔、子宫和卵巢无器质性病变。本组病人年龄最大28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20.5岁,病程6个月—13年。
1.2病情分级标准:目前,痛经在诊断上尚无确切客观指标,只能依据病人的主述及主要表现出的症状诊断。为使主观指标尽可能客观化,特别出如下评分标准,做治疗前后疗效对比之用。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必须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解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恶心性呕吐0.5分;伴肛门坠涨0.5分;疼痛在1天以内0.5分;疼痛期每增加1天0.5分;重度:积分为13—15分;中度:积分为8—12分;轻度:积分为5—7分。
2治疗方法
基础方:小茴香3g、肉桂3g、柴胡10g、当归15g、丹参10g、青皮10g、吴茱萸3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生山楂10g、木香10g、赤芍10g、生白药10g。加减:胀甚于痛者加台乌药10g、香附10g;兼腰痛者加川断10g、狗脊10g、;寒湿症重者加艾叶10g、附子3g、;兼有乳胀者加夏枯草10g、八月叶10g、佛手10g。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2]中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疼痛消失,持续三个月月经周期未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三个月经周期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最短经前服药1个疗程,月经来潮时,腹痛缓解,最长服药3个疗程经期腹痛缓解。疗程的长短可能与患者痛经的程度、病程的长短等因素有关。本组76例中,经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54例,占71.05%;好转15例,占19.74%;无效7例,占9.21%;总有效率90.79%。治疗2—3个疗程后,全部显效,有效率100%。注意事项:服药是月经来潮前2周开始服药。
4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6—12月后,由于伴随月经周期的出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痛经以随月经周期发生小腹部疼痛为特征,其所以随月经周期而发生疼痛,与三个方面因素有关:致病原因,经期及其前后特殊生理环境,患者素体因素。致病原因通过经期生理状态,在素体因素影响下,导致了冲任气血不畅或冲任气血盈损,以致“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故痛经病位在冲任、肌宫,变化在充血,表现为痛证。中医据该病产生的原因,辩证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胞中型、湿热下注型、气血虚弱型、肝肾虚损型5型。
但该病在临床上常虚实互存,寒热夹杂,其中气滞血瘀型与寒凝胞中型多见故临床治疗方法多为理气化瘀温经暧宫,调血止痛为主。
基础方中小茴香、肉桂温肾暧宫,散寒止痛;柴胡、青皮、川楝子、延胡索、木香、佛手疏肝理气止痛;当归、丹参、生山楂、赤芍、生白药养血活血止痛;吴茱萸散寒行气止痛。全方配合,共奏温经暧宫,理气化瘀,调经止痛功效,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经期腹痛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妇产科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1—62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