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

/ 1

吴茱萸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

王文全(黑龙江省呼兰区中医医院150500)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196-02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品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

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浊。临床上无论内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

神经性呕吐,虽无品质性病变,但临床上时愈时患,以多种刺激为诱因,往往经久不愈,影响健康和工作,给病人造成莫大苦恼。笔者曾用吴茱萸汤化载治疗多例,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1方剂组成及功用

1.1组成吴茱萸15g,党参20g,生姜18g,大枣四枚。

1.2功用本方具有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的功效,临床主要用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胃痛或头痛,痛时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口淡,舌淡苔白滑,脉弦迟等症。

2典型病例

例一:运××,女,25岁,工人。

主诉:间断呕吐一年余。

病史:于一年前开始呕吐,最初症状较轻,自己和家人却以为饮食不当所致,未予以治疗,但呕吐日益加重,方治求医,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但经中医多方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患者于2006年4月16日来我院就医。证见:一般情况尚好,每每饭所即吐,特点为一口一口吐少量食物和稀水,吐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不痛苦,食欲尚可、二便见正常,但伴有周身无力。脉沉,舌淡苔白。

辨证:本证属脾胃虚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呕。

治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处方:吴萸15g,太子参25g,生姜15g,大枣五个,半夏10g,茯苓20g,上方服三剂症除,原方再服二剂以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一直未发作。

例二:杨××,女,36岁,农民。

主诉:间断呕吐近三年。

病史:三年来经常呕吐,不定时,没有规律,时好时作,有轻有重,患者不以为然,未作认真治疗。于2006年4月20日来我院门诊治疗,当时证见:呕吐发作数日不愈,找不到明显诱因,吐物量少,没有任何不适,吐物不酸不臭伴有呃逆及腹胀,周身无力,面色不华,有食欲,二便正常。脉沉,舌淡尖红,苔薄黄。

辩证:本证属胃气虚弱,胃阳不足,阴寒格阻,故胃不纳食,胃气上冲而吐;由于脾弱不主散精四布,气血源不足,故面色不华,周身无力。

治则:温中祛寒,降逆止呕。

处方:吴萸15g,半夏15g,茯苓25g,川连10g,生姜15g,大枣五个,三剂。复诊时,症状愈,再二剂,患者未见复诊。

例三:崔××,女,33岁,农民。

主诉:间断性呕吐二年,伴有头痛。

病史:患者二年前开始恶心,呕吐,间断性发作。屡经中西医治疗,均未治愈,于2005年7月14日来我院就诊。症见:呕吐伴有头痛,每每以生气为诱因,心烦易怒,重时吐食物,轻时吐涎沫。同时伴有胁肋胀,脉沉而弦,舌苔白。

辨证:本证属胃虚肝乘,致肝胃不和而呕,肝寒气上冲而致头痛。

治则:温中降逆,佐以舒肝。

处方:吴萸15g,台参20g,生姜15g,大枣五个,半夏15g,茯苓20g,香附15g,二剂后复诊,恶心、呕吐痊愈,头痛减轻,胁肋胀消失。原方加白芷15g,川芎10g,病未复发。

3体会

3.1本证临床所见,以脾胃虚寒者居多,呕吐具有以下特点者,本方效果颇佳:患者查无器质病变也非他病所致而无热象者;呕吐前不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3.2本方主治:以温中降逆为主,以补虚为辅。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还体会到,在本方基础上加半夏以助吴茱萸之降逆之功;加茯苓以健脾助运,能提高本方疗效。因本证多属屡治不效者多,病久,每每造成脾虚不健运,加茯苓可加强健脾助运之功效。

3.3本证虽以虚寒者多见,但临床上也往往杂有热象,湿象,肝郁气滞等其他因素。

笔者体会到,通过辨证施治,在本方加减化载的基础上,也能获效。如:呕吐伴有舌淡苔白腻厚者加藿香、佩兰取其芳香化浊醒脾胃;呕吐伴有胁肋胀,生气后则呕吐加重,可加香附、沉香曲等取其舒肝畅气之功;若呕吐性质如上述,但出现舌红,心烦热等,可加川连、竹茹清其心胃热;有时尚遇到因久吐伤及胃阳出现口干,本方加沙参、寸冬,除止呕外尚能改善口干渴症状。总之本证临床变化多端,需要辩证施治,以上笔者对本方加减化载,虽能获效,因病例不多,仍需进一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