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玲(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440-02
【摘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干预在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入院3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入院时和经过心理干预一周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评价心理干预的有效性。结果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理干预前后比较,总症状指数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个症状因子除了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干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理干预可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理、生理反应,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个类型,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或过度换气,可见乏力、头晕、多汗、失眠、焦虑甚至晕厥等,自觉症状显著,病理解剖无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1]。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伴更年期综合征时[2]。本症虽不影响寿命但长期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学习与工作,且常发生人际关系上的纠纷,浪费人才和药物。针对本症患者心理特点临床上采用适时的心理干预很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项研究的对象为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CU住院病人,共30名,年龄在26~63岁,平均年龄5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病程10个月。均符合临床心血管病学诊断标准,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主要以心悸、胸痛待排,原因待查;房早或室早同时伴有精神神经症状而住院检查治疗。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3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入院时和入院一周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要求调查员对所有量表统一用语,先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征得许可后由患者自评。住院后除了常规护理外主要加强心理干预,每天不少于30分钟。
1.2.1心理干预措施:(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以热情、诚恳态度接待病人,特别注意仪表整齐、言谈和蔼、举止端庄;主动作自我介绍给患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用理解、关注、尊重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为患者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温馨的病房环境,以利于工作的开展。(2)疾病相关知识指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让患者坚信通过治疗一定会好。详细了解病者个性特点、患病经过、工作生活、思想情况及家庭婚姻等方面问题,给予适当解释与疏导,让患者明白他所面临的问题性质及如何提高应对能力。(3)教会患者放松疗法:听放松性音乐能降低心率、焦虑水平,改善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失眠等临床症状。通过音乐疗法使患者情感感化,松弛交感神经的紧张状态,从而改善病人紧张、忧郁等心理状态。(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根据患者的身体耐受力和个人爱好,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体力活动,使循环系统得到适当锻炼,减少心血管症状的发生。(5)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支持对于患者治疗的重要性,主动向其家庭成员讲解本症的特点和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创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多关心和照顾患者,经常安排患者参加一些社区的文娱活动,与周围朋友多交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友情的鼓励和支持,坚定患者治愈的信心。
1.2.2评定工具采用由L.R.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5]进行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定。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
2结果
2.13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心理干预前后总症状指数比较见表1,干预后总症状指数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患者干预前后总症状指数比较
注:t检验,t=7.01>2.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心理干预前后患者与全国常模SCL-90比较(x-±s)
见表2,心理干预前SCL-90所有症状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说明本研究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均存在生理、心理及行为问题较严重。干预后绝大多数因子分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常模(p<0.05)。其中除了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因子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心理干预虽然能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但不能消除所有心理负担。
表2心理干预前后患者与全国常模SCL-90比较(x-±s)
注:其中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正常活动受到了干扰而产生的。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患者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有关,也可能由环境因素、工作压力过大、其他疾病或者医生解释不当等不良因素诱发。随着社会竞争的紧张激烈,该发病率逐年升高。本项研究患者入院时SCL-90评分均高,也充分反映出患者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
从文中可见对30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总症状指数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1,证实了实施心理干预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的心理问题,缓解精神压力。干预前后各因子与常模比较见表2,表明心理干预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干预后患者仍然有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教会患者一些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比如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自己,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安排好作息时间适当参加文娱、旅游和体育活动等。同时,我们发现,亲人和朋友对患者的关心、鼓励、包容等积极态度能有效改善患者孤独、烦躁、易怒等负面心理状态。
本症心理干预的关键是通过医务人员的言语、动作、态度等行为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通过科学的讲解,使患者正确认识所患疾病的性质,了解本症的发生、发展以及身心两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消除患者由于未知而产生的恐惧和担忧。医护人员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能对患者产生心理暗示。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利用自己的言语、态度、行为充分营造出乐观、积极的氛围,使患者感觉到亲切、舒适、安全和信任,这有利于缓解患者不健康的情绪,促使其心理状态逐渐融入医护人员营造的积极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毅贞.肖婉芬.刘泽敏等.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365.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8—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