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谈谈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

钱泳

苏州中学东校区钱泳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摆在语文教师的面前:拿起课本,面对专家精心挑选的文章,每一篇都有许多可以讲解、分析、欣赏的地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该如何来确定教学内容。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师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即教师有选择教什么的权利,而且教师如何发挥这个主动性也确实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泛语文”、“反文本”、“教师不作为”、“无效讨论”、“无中心拓展”、“多媒体化”等现象,皆是教师的主动性发挥不佳的表现。对此教师应如何作为呢?个人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作用,教师首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一、教师教学的被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有目标意识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被动性是由教学的评价模式决定的。任何教学要经过教学评价这一环节,而教学评价手段则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在高考还是中国最公平、公正并是唯一选拔人才途径的前提下,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不可能回避应试这个问题。于是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全部围绕考试指挥棒转的现象。

在小学二年级的试卷上就出现了改正错别字的题型,在孩子连字正确的样子都不清楚的时候就去辨别正误,或许有学生会通过辨别加深印象,但更多孩子会将对的错的混记一通,现在的学生特别容易写错别字,我认为这也是原因之一。传统的考查方式根据拼音写汉字或加点字注音相较而言不断强化正确记忆应该更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汉字、识记汉字的作用。

其实教学评价就像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一大磁场,利用得好会让课堂教学显示出极大的能量、作用,利用得不好就就会让课堂教学像被磁场牢牢吸住一般,无法动弹。中考、高考是教师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但又不是唯一的检验,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把考纲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但又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的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设定就涉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识记到表达乃至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选择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切不可双眼只盯中考、高考,而应有全盘目标意识,对学段总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时教学目标都应有明确的把握。

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整体性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具体性。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应该考虑到其本质特性:它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当然应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进行。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繁复的目标体系,而且对于目标的达成并没有具体的规划指导,这就导致了一些“语文”、“本”、“不作为”、“无效讨论”、“无中心拓展”、“多媒体化”等不良现象出现了,“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之类的话也出现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僵局。

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应细化课程目标。先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结合考纲将课程目标细化为每一学期的具体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整体目标,而考纲则明确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基于此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应对考试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有能够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才是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教学目标完全是在教师对自己教学整体规划下制定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把握来制定,使其具有实际的导向性。

如高考文科附加部分要求阅读的名著,有些篇目初中已经要求阅读,而对高中段的学生其实教师应该在高一阶段就开始布置阅读要求,如先大致如下确定阅读计划高一上《边城》、《女神》;高一下《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高二上《家》、《哈姆雷特》;高二下《三国演义》、《呐喊》、《雷雨》;高三上曹雪芹的《红楼梦》、《〈论语〉〈孟子〉选读》;高三下则根据江苏省当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对名著梳理一遍以迎考;如有的篇目有学生遇到已读过的就重读并将非必读篇目来补充。这样的阅读进可以应考,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其道德、情感的发展,课程目标也得到充分、全面的实施。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整体性。考试是检测教学成果、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然而在许多语文课堂上存在着教学紧紧围绕考试指挥棒转的现象,这就有违考试的初衷了。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现在的语法教学:由于考试不出现单纯的语法分析类的考题,结果许多教师就回避了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直接进行辨析修改病句的练习。对于学生而言,连句子的基本成分都没搞清楚,就被要求去找出句子的不正确之处,难度实在是大。怎么办?就靠练啊,于是学生就在教师的引领下在题海中挣扎,在千万道病句判断的过程中去摸索、寻找规律。最终,也许有学生修炼成了火眼金睛,但更多的学生依然处于不明就里瞎蒙瞎撞的状态。

其实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从初一开始按照要求进行语法教学并配套做一些练习,让学生先对词、句、段、章形成明确清晰的认识,再逐步开展病句的辨析、修改等语言运用类练习,最后学生面对考试中找病句、信息的筛选整合等题时不说是手到擒来,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吧。

三、精选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外延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材等教学内容的应用的过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又都有着诸多的亮点存在。对此教师务必紧扣目标精选内容展开教学工作。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中可讲之处实在数不胜数。对此文的教学首先要避免面面俱到。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兴趣入手,品味梁衡理性散文的大气,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品味此文中丰富的联想、各类的比较等;但必须考虑的是编者将其放在“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中,故教学目标中必须涉及对学生关注身边人、事,学会捕捉生活细节能力的培养,且应通过本文的教学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如触类联想法做介绍,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此法来进行写作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辛弃疾的词作,作为一篇散文的教学,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讲解,但应该引导学生于课外展开学习与欣赏,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外延的拓展。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解读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中,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因此,要充分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就此文的教学而言,教师对辛词的教学可作拓展,并且还应向学生推荐其他的类似的散文,如梁衡的《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张晓风的《不朽的无眠》等,作为课外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阅读、品味、比较,从而实现学生对这类文章由点到面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理性散文特殊的美,并通过这些阅读进一步感受人性美、人情美,增进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语文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做到以“的”为先,有的放矢,合理有序的安排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获得应用、审美、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应试对学生而言还会难吗?我们的语文课堂还会一片茫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