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护理TAVI术后患者的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团队护理TAVI术后患者的经验

罗利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团队护理TAVI术后患者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跟踪2016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成功完成TAVI手术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78岁—85岁,术后返CCU。我院成立了TAVI小组,分别由专科护理团队循环护理,其中人员分配明确各行其责,更精确有效的了解病情,采取对应的护理手段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0例患者中9例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恢复出院,1例合并冠脉钙化EF:20%监护2周后直接出院。结论针对临床刚开展的内外杂交手术病例,接之护理人员的配合跟进,通过术后护理模式取得良好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团队护理;TAVI;临床成效

1.一般质料与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院已经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手术病例,目前对TAVI的临床研究数量减少,样本量少,TAVI做为一个全国新治疗技术有待于我们在临床上积累经验和数据,推进技术和术后护理的逐渐成熟。全世界已经超过63例,TAVI注册已在全世界开展[1]

1.1方法:

实施TAVI手术前需评估病人风险等级完成相应的术前评估检查,例如影像学评价、瓣环尺寸测量、MDCT、常规评价方法及其他与TAVI相关参数的检验值,术前全面的主动脉根部解剖学评价确保TAVI手术安全进行,顺利手术后的护理要求如下:

1.1.1护理团队成员要求

由固定的3—4名护士组成,级别为N3护士,分为一组人员三班次倒班,医生由一名院内TAVI小组成员及一名临床医师管治,固定配备二线影像学医师一名,特护团队>5年工龄,分别循环护理三天左右转至普通病房。

1.1.2护理环境

设置相对的单间病房监护,提前预留空床单元进行紫外线的消毒备用,床旁应备有除颤仪、抢救药品、多参数监护仪、临时起搏器、ABP、CVP监测压力套装。

1.2术后护理要点

1.2.1术后常规;①术毕返CCU由责任护士接应交接,立即行有创血压持续监测、中心静脉测压Q1h监测、临时起搏器监测护驾、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②容量要求,24h总入量要求达到3000ml,CVP数值维持在10-12mmHg,每小时尿量要求维持30ml/h[2]。③术毕停止镇静药物泵入,观察患者神志的恢复,麻醉清醒后查取血气分析及时拔除有创呼吸机,给予双通道给氧保证氧储备。

1.2.2术后监测:①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4项、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②伤口护理,伤口部位为双侧股动脉及一侧股静脉伤口,伤口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后给予换药,术后观察下肢皮温皮色足背动脉等血供情况。③术后4小时及次日晨复查心脏彩超。

1.2.3护理观察;循环系统护理:①低心排综合征;TAVI术前禁食术后容量供给。②意识障碍的观察;因手术时间长,麻醉后的恢复情况观察及术中抗凝剂应用伴斑块脱落微血栓形成可能[3]。

1.3团队护理特色

1.3.1人员交接班模式;固定3名N3护士进行三班制倒班循环固定管床,使用交班制度表格严谨床旁交班(我科已制定“七知道表格”运行>3年)联合ISBAR交班模式,充分了解病况制定连密的护理计划,杜绝了差错漏洞的发生。团队优势;丰富经验筑起实践基础TAVI团队成员都是由资深的护理人员,配备24小时值班指导医师及辅助科室影像学临床经验丰富的技师,共同完成在CCU期间的治疗。

2.结果:

AS患者在完成精细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毕做好术后的应接工作,配备固定的专有团队取得良好的术后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9例均36小时内恢复良好转入普通病房后顺利出院,其中1例男性86岁患者因EF20%伴冠脉肌桥,在监护室经稳定治疗7天后直接出院。

3.讨论:

目前对于TAVI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还有待于手术量的增加来积累经验完善护理的成熟,针对本院10例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术前术后跟踪取得的成果,团队护理TAVI术后患者是一种可行值得实施的方案。TAVI为一个全国新技术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完善护理水平,与国际临床同步做好及时护理。

参考文献:

[1]于欣,郝云霞等.12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后并发症的监护[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4,49(5):540-542

[2]ErkapicD,DeRosaS,KelavaA,etal.Risskforpermanentpacemakerafter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ation: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literature[J].JCardiovascElectrophysiol,2012,23(4):391-397

[3]临床合理用药2014年3月第7卷第3A期,ChinJofClinicaRationalDrugUse.March2014.Vol.7NO.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