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才四川省南充市礼乐中学637000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下,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实施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这套教材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作为语文课要实现这些目标,首要前提就是必须让学生真正“说”起来,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但作为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教学设备、地理条件、学生接触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想让学生真正“说”起来确非易事。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努力探索,持之以恒,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的。
一、良好的课前氛围、恰如其分的导入是让学生真正说起来的前提。
对初中生“说”的培养,从七年级开始就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让他们有“说”的愿望和激情。而对来自农村的初一新生来说,他们才走进中学大门,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与好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进入课堂前首先必须打破师授生听的僵化模式,与学生“套近乎”、“拉关系”,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学习,打破课堂上“一潭死水”的局面,这对学生以后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不无裨益的。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卿平海老师的一堂作文课的引入就让我很受启发。他首先让学生猜自己的姓“卿”该是哪个字,再由“卿家”一词说学生们是“君”、他则是“臣”,他要为这些“君”当好参谋,分忧解难。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状态,积极配合老师,畅所欲言,轻松达到了最佳效果。这样的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巧妙引出了课文,学生能不“说”起来吗?
二、平等对话,与学生交心、谈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机械被动地接受,这样就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今天,在实施语文新课标中,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而不是对立的、合作的而不是孤立的、对话的而不是单向的双方体关系,“教师处于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地位”。因此教师上课应和蔼可亲,尊重学生人格,不要板起一副令人生畏的面孔让学生感到害怕。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和疏漏,如果学生提了出来,应大胆表扬,不能认为这样有损自己的“伟大”形象,就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正确的观点。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结果必然是打消学生说的积极性,让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师生对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时应与学生多交心、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亲近他们,信任他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上课才敢大胆发言、大胆质疑,才会想说、愿说。
三、对学生要有绝对的耐心、信心。
作为农村中学,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学生所见范围狭窄,语言组织能力差,以前又没养成习惯,进入初中后,如果你想让他说一段流利的话、站上讲台大胆表述,还真难为他们。他们胆怯:一怕说错,二怕说得不好,在同学、老师面前没面子。作为一名七年级的语文老师,应大胆鼓励他们,从一个字、一个词开始,让学生坚信“我能行”。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旦有学生站起来说了,教师就应及时表扬,适时报以掌声,让其余学生消除顾虑,纷纷站起来“说”,不能因为怕“冷场”、怕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就包办代替。此时对学生要有绝对的耐心,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一定能说好”。习惯是慢慢养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慢慢适应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起课来就会感觉轻松自如、心情舒畅。
四、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农村中学生,他们见识少,知道的东西也远不及城市学生,语文课中很多的东西学生从未接触,脑中一片空白,要想让学生去理解这些课文,那还真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未知的事物、情景,应尽量查阅有关资料,精心制作,上课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从未见过的场景、画面被形象化,学生通过感知,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安塞腰鼓》前,我了解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安塞腰鼓,不知安塞腰鼓为何物,于是我查阅有关资料,制成幻灯片,先播放安塞腰鼓的画面,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到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再读课文后,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文,上课就能积极发言,谈体会,谈理解,畅所欲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榜样示范,让学生善说、乐说。
语文教师课堂上精彩生动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他们悄悄模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是让学生善说、乐说的关键。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前有这样一段话:“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我们往往只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产生了诱惑力。教师这样经常性的语言示范必然带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学生上课发言就不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显得杂乱无章了,他们自然善说、乐说。
我坚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大胆创新,放下“架子”,让学生真正“说”起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充满生机,教育必将充满智慧,教育之花必将绽放得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