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的价值衡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浅谈人的价值衡量

吕岩刘玲玲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人的价值如何体现,人的价值又如何衡量?结合相关历史依据及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人的价值衡量并给与准确定位,对我们的国家以及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价值;衡量;资源价值;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4-15

托尔斯泰在谈到人的价值评价时,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这个有趣的比喻大概是想提醒人们,在实际才能一定的情况下,要测算出自己的真实价值,必须把分母考虑得客观些。

一、人的价值衡量研究

承认人有价值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究竟价值为多少?价值的存在有无合理的根据,有无理性的标准?是质的概念还是量的数字?人的价值,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主体人的价值定位即所确立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他的生活目标和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其价值目标的定位,就是这个统一体系的最现实、最集中的坐标点。这个坐标点的高低,决定着整个体系价值量的大小。具体地说,一个人的价值目标定位越崇高,人的价值追求就越远大,产生出来的思想道德行为就越高尚,升华出来的人生价值量就越巨大。相反,一个人的价值目标定位越卑微,他的价值追求就越低下,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行为就越低级,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弱小。

莎士比亚说过“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人的价值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折射呈现出来的。倪志兵说“有了人生的价值,就不觉得黄金昂贵。”人生的价值非常大,不可用金钱衡量,是一个不可量度的价值。但是,对于贵重的人的价值,到底贵重到什么程度?从来就没有人真正回答这一问题。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人在一般意义上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有两个问题,一是平等的人是否具有等同价值呢?显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不等同。人的平等是人权的平等,是法律的平等,是尊严的平等,是机会的平等,决不是拥有财富或创造财富能力的平等。二是生命的价值到底多大?既然人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因人而异,可以衡量生命的价值”[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本质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人生产力大小决定了其生命价值大小”人的生产力大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是对各种资源占有量的多少,支配能力的大小。

价值既然不具有一致性的平等,就必然是一个能量化的概念。所以,以科学方法来衡量人的品格、健康、勤奋、和判断力等各方面的经济价值,与以同样的方式来评估我们的物质财产,两者一样重要。我们必须用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度量人的价值。人具有价值,但是决定价值的因素很多,所以仅从某个标准来衡量价值并不科学,如何度量人的价值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对人的价值进行数量运算,最早始于威廉?配第。他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计算人的经济价值。

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应当关注“直接的现实”、“间接的世界”,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3]。正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使自己的哲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本身。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马克思虽然直接探讨了人的价值问题,注重劳动人民的人格价值。但是人的价值只是作为关注人类的社会生活、引导人类活动方向的指南,人的价值只是一个质的规定,是一个“人生价值”,对人的价值究竟多少未作研究。

二、资源价值是人的价值体现

资源(人力资源除外)不具备生命,是不存在价值的。例如,一棵松树,无论是让它继续生长,还是把它砍伐,对无自觉意识地松树来说,都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对它都无所谓,都是没有利害的价值问题。我们常说这颗松树具有价值,是因为人对这颗松树“占有”化了。占有指在不具备正式的所有权时从物质形态上控制资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是实际上具有的所有权,而不是法律上拥有的所有权。通过占有化的手段,人使物的价值表现出来了,成为这个或那个物有什么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人是价值的一个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活动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从而展现了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通过人的感性活动的“本体论证明”,确立了人本身是直接对象性的、受动的存在物,它与其他存在物发生“关系”,成为其他存在物的“对象”。“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的物质是构成价值的重要来源。“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在它被交换价值取代以前,都以个人对物的本质关系为前提,因此,个人在自己的某个方面把自身物化在物品中,他对物品的占有同时就表现为个性的一定的发展;拥有羊群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牧人,拥有谷物这种财富使个人发展为农民,等等。”[4]马克思从资源的关系中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占有活动的过程中揭示人的发展过程,从而把对人的研究建立于现实的基础上,具体说明人自身价值及其度量基础。

如果同意人是价值存在物,那么,也就得承认人的本质是价值。人的价值是所有资源效用的缔造者,人的价值是因,资源价值是果,如果没有人的价值,资源价值也不复存在。人是价值的来源,也就是说,没有人就没有价值,那么,为什么人们又说某些资源,如商品、空气、钻石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矛盾呢?我们知道人是一种生命体的资源,所以我们借助生命价值观的观点来理解,生命价值观的内涵:生命价值论为,价值是生命的需要。这里有二层含义:一是生命体的范围,人固然是生命体,而且是高级生命体,但生命体不仅仅是人,还有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二是一切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赋予的,它们的价值是生命价值的辐射、外衍、映照、对象化的体现[5]。就如,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火对人类具有价值,但是对植物没价值,经常出现的自然火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减肥茶,一直是肥胖者的福音、中意的选择,对他们是有价值,但是对常人没任何价值;电灯对一般人都有价值,但对盲人形成不了价值。原因全在于价值是人主体的需要所给予的。如果没有人,客观事物的那些属性仍然存在,却谈不上有什么价值。在现实中,它们之所以有价值,前提是有生命存在,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说,资源价值是由于生命体的需要才可能的,否则,资源在没有得到生命体需要之前仅具有特定的属性,没有价值。

进而言之,人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价值成为主体人的对象化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客体的价值(一切生命物的价值与非生命物的价值),都是生命价值对象化的体现。这种人对人的资源占有与隶属,一个生命体成为另一个生命体的价值实现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切客体的价值都是生命主体价值的外衍、辐射、对象化,因此,可以说,生命一方面是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价值客体,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一个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也就是说,此人是个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反言之,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任何生命体的需要,那么此人就毫无用处,没有任何价值。他们也是在不同的位置,互为客体的意义上予以承认的。人的需要使资源有了价值,并非它们本身自在地就有什么价值。相对特定个体,其他人同资源一样,其价值也是该特定个体所赋予的。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为上述的内容下个结论:构成人价值的价值客体分为非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两种。非人力资源就是指不具有生命形式、客观存在的资源,若这些资源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就能成为人的价值实现形式,成为价值客体的人就是指能满足主体人需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德瑞.寿险价值论[M].2006.

[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曹祖明.生命价值观概论[J].延安大学学报,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