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

洪蓉蓉周斯怡张冬翠

洪蓉蓉周斯怡张冬翠(泉州市第180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针刺伤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由针头及其它一切锐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随着人们职业防护意识的加强,针刺伤作为一种因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如何降低职业危害,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证明,针刺伤是医务人员发生感染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2011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在本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发生针刺的状况,并针对其发生因素提出防护对策。1对象和方法1.1调查对象随机选择本院工作的护理人员100人,学历:本科16人(16%)、大专64人(64%)、中专20人(20%)。职称:主管护师14名、护师58名、护师28名。工作年限:5年以下45名、5-10年38名、10年以上17名。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格100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1.3调查内容问卷表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所在科室、发生针刺伤的原因针刺伤发生的物品、发生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和知晓情况。2结果2.1100名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发生率(见表1).

3防护对策3.1进行针对性的知识普及在我国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大量,最常见,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护士接触医疗锐器的机会最多,且多由新护士完成,增加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性,从表1可以看出工作年限越短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机率越高。这是由于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大多执行一些技术性高的护理操作,进行护理管理过进行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且工作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较好减少了发生针刺伤的风险。据调查发现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发生针刺伤的比例是19.53%,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学生比例则高达53.88%[1]。这就证明,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护理管理者除对一些新上岗的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应对在岗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针刺伤防护方面的教育如“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流程,提高防护认识水平。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新老护士搭配、强弱搭配,并加强新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3.2对重点部门进行重点保护从表2中可以看出,发生针刺伤的物品多为刀片、缝针等。根据医院感染的相关规定,每个小手术包使用后必须将包内的一次性使用锐器整理出来放入锐器盒,但有部分医生未能引起重视,未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导致供应室清洗护士在整理小手术包时容易被刀片、缝针等小物品割伤或刺伤。护理管理者应加大各种防护用品的投入,完善、优化各种操作流程,制定各种强制规定如进行回收、清点过程中频繁的接触被病毒和细菌污染的物品,必须戴双层手套,手套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同时强调操作完毕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的重要性。有资料显示戴手套后遭遇针刺伤的感染发生率较未戴手套操作者下降50%[2]。3.3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监督机制我院的每个小手术包上均有条形码,当科室使用时必须刷条形码进行计价,这时该小手术包由哪位医生使用于哪位病人就记录在电脑上。当护士发生针刺伤时,是由哪个小手术包、是由哪位医生使用于哪位病人只要在电脑上输入条形码查询,就能查询到该病人的病例、了解有无各种传染病,以便及时采取相应处理。科室每月统计出现此类事件的科室、医生,给予教育、通报,屡数不改者医务处根据相关规定予以经济处罚,用强制措施加强医生的责任心。3.4建立合理的上报流程、完善暴露后预防从表3可以看出低年资护理的针刺伤后处理流程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高年资护士。我院感染控制科制定了一套针刺伤的处理、上报流程,并将此流程印制成图文并茂的形式发放到各个科室,科室采用情景剧的模式组织学习,让所有护理人员都熟悉掌握。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应及时进行初步的伤口处理,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电话、所在科室、针刺伤时间、免疫情况、既往感染情况、刺伤器具、刺伤部位、刺伤经过、刺伤利器的相关情况、紧急处理方法等,并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医院感染控制科审核后按流程给予相应的检查及免疫预防,并存档进行随访。

参考文献[1]陈美容,滕淑萍等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335-336[2]陆连芳,孙惠娟.针刺伤所致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