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三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三点思考

张宇伟

张宇伟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255000

在素质教育实施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概念,诸如“生本教学”、“人本教育”、“和谐教育”等。近两年来,“有效教学”就特别时髦,被人广泛说道,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普遍认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学段教师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一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做了思考和尝试。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趣味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一、真实是语文课的本原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堂要立足学生,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要着眼“文本”,把“文本”融入课堂,这两点,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也是客观要素的主体。客观是意识不可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真实。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能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注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真实的课堂,需要教师注重文本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要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领会关键性的词语,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妙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真实的课堂既重视典型文本,重视语言感悟,同时也重视背诵积累。笔者认为,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背诵名篇佳句,积淀古典文化,就能体会中国文化,从而能传承中华文化。

二、趣味是语文课的活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保证课堂的有效学习。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是激起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教于乐的方法很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如上诗歌、精美散文时,可采用吟诵的手段,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吟诵,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不仅有心灵感受,还包括身体的体验。如吟诵《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者会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产生的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从而体会诗人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

课堂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

三、诗意是语文课的精神

诗意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独有的教学境界,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要充满诗情。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课堂教学有诗意,必须创新性地用好文本。如教学《散步》一文,不按记叙文六要素去整体感知、逐段分析课文,而是大胆融合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体验文字描绘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充分挖掘文本内容、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起伏,有曲折,课堂设计像一首流动的诗,带领学生如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曲陶醉于课堂学习中。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要营造诗意的课堂,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加强指导。教师激情的导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见解,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修养。

诚然,对语文有效课堂的研究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一个集智的课题,尚需同仁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