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我国水土流失的几点见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浅谈对我国水土流失的几点见解

张维岩

张维岩湟中县水务局青海西宁8116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以及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探讨了相应控制措施,使得水土保持在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

1、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现状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1.2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加大。

1.3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

1.4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效益衰减。

1.5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水利的可持发展、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山州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2.1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

2.2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950~1999年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4m。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m,也已成为地上悬河。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m3。洞庭湖年均淤积0.98亿m3。泥沙淤积是造成调蓄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3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有10个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陕北老区县25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同时,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2.4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3、水土流失的控制措施3.1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关方针政策,将坡耕地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加强生态建设,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据测定,在黄土高原地区,同样坡度的陡坡地,耕地土壤流失量是草地的5~20倍,水的流失量是草地的2~8倍。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既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取得生态效益,又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2加大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措施,重点加大对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风沙区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力求取得突破。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开发,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防治水土流失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3.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水土流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加强监测,才能及时作出决策,采取相应措施。为适应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水土流失扩展严重、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实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变化情况。要争取做到将各地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成效每年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又可以作为对各地工作成效做出量化考核的客观标准。因此,一方面要采取最严厉措施,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制止毁林、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有效降低人为不良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要加大对生态效益的评估,要像经济效益一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3.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银行要增加贷款额度,并适当延长偿还年限。

3.5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3.6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比较长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国家来看,基本对策的共同点有:制定《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治;建立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并且建立多层次的水土保持协调机构和民间水土保持组织,大力宣传,从各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一些吸引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积极治理的政策;国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4、结语总之,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将是决定水利可持续发展进度的关键。

参考文献:[1]郑宽新.水土保持流失危害分析及纠正措施[J].中国水运.2010(10):167-168[2]刘艳萍,王建冲.浅谈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与现实意义[J].科技论坛.2009(10):152[3]孙习稳,李晓妹.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害[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6-38作者简介:张维岩,男,1969年12月,青海湟中人,大专,助理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