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演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海宁中学222000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地运用,给数学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大了课堂容量,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对于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成为中学数学课堂的催化剂,笔者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去学习,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图、文、声、动画,视听合一地带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利用信息技术这种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要学生从大量生活中出现的运动方式中区别、提炼出“平移”、“翻折”与“旋转”这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并找出它们的运动特点。因为静态的图片无法展示出运动的过程,实物也难以搬进教室,所以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了几个简单动画: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旗帜,平静的湖面上缓缓前行的船只,长方形纸片折叠,飞速旋转的直升机螺旋桨,欢快音乐声中转动的旋转木马,高空中移动的缆车。让学生一边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一边用手跟着比划,使学生对于“平移”、“翻折”与“旋转”三个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图形的运动发现很多结论。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三角形内角和”,笔者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等功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我们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就成为数学教学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并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优化。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时髦,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只一味的追求新鲜和华丽,弄出来的课件是绚丽多彩,多姿多样,还大量地运用了各种声效。虽然课堂上的气氛热闹非凡,但很多学生把本该掌握的知识都丢在一边了。教师要牢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是辅助的地位,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
网络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全面发展。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确定与不确定”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转盘。笔者利用ASP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全班学生自己动手玩一玩、转一转,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多媒体快速统计各人转过的点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反馈,充分揭示概率的规律,这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