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文化的变化以及张仲景的个人素质修养,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共同促使了《伤寒论》这部理论巨著的产生。
【关键词】伤寒论理论构建动力机理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45-02
古往今来有关《伤寒论》的研究众多,现代的研究大多是从其学术思想、理论渊源、思维方式、用药原则、组方规律等方面入手。本文立足于学术思想史角度,从时代背景出发,在学说发展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张仲景的个人素质修养、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当时的学术思潮,以探索和研究《伤寒论》理论构建的动力及其形成机理。
1张仲景的个人素质修养
1.1知识水平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及其具备的个人素质修养,往往是其取得重要成就的重要内在因素。据传张仲景在少年时代天资聪颖,嗜好医学,博通群书,热爱学习,曾从师于张伯组,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声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生于东汉后期,虽战乱频繁,但荆州当时处于刘表的统治之下,尚且稳定,社会安宁,文人荟萃,因此,在诸多学者云集的荆州,形成了荆州之学,创立了荆州学派[1]。长沙为荆州八郡之一,张仲景当时任长沙郡太守,他除了受到秦汉时期名著的影响,又接受了当时荆州学派新思潮的影响,对其知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为其撰写《伤寒论》奠定了基础。
1.2仁学思想对《伤寒论》的影响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儒学思想盛行,儒学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渗透社会,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早已涤荡心中。他放弃仕途,选择医学,效仿先贤,学做救死扶伤的“仁者”;访拜名医,精研医术,勇攀高峰,终成“神医”;东汉末年,战乱纷繁,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死伤惨重,他著书立说,拯救危亡,以儒医名世[2]。由此可见,张仲景的仁学思想为其著述医学巨著《伤寒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3对前人的继承与实践中的创新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览《素问》、《难经》至东汉之时的医书,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内经》、《难经》等学术理论,融汇了东汉末年时期经方学派的方药成就,他还“留神医药,精究方术”的具体实践,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构建成新的理论体系。
2地域环境变化的影响
2.1气候变化
根据竺可桢对中国5000年气候的考察研究,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急剧变冷,有几次冬季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百姓[3]。天行寒疫,非其时而有其气,导致粮食减产,人口大量锐减。
2.2自然灾害
据历代文献记载,历史发展到公元1-3世纪的东汉末年,频繁的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大批农民四处流亡,饿殍遍野,连京师洛阳也是死者相枕于路。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据后世历史学家统计,从公元119年至217年这百年间,就曾有几十次大瘟疫。而在东汉末期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简直无从统计[4]。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在瘟疫流行期间,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后果十分悲惨。
2.3社会灾难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导致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再加之当时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医疗机构及医疗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当时的医学水平也不能有效控制疫情流行。
3汉末学术思想转变对《伤寒论》的影响
3.1东汉末年学术风气转变的影响
东汉末年,荆州学派新思潮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魏晋玄学,给当时的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简约之风,影响学术风气由繁琐冗长变为简单明了,由怪异荒诞变为注重义理。因此,身处当时的张仲景,也受到了当时这种文风的深刻影响,所著《伤寒论》风格朴实,语言精炼,为后世诸多医家所效仿。另外,《伤寒论》创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也是受义理化学术趋势的影响。
3.2东汉末年思维方式改变的影响
东汉末年,人们对于注重事物细节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了转变,更注重通过外部细节进而对事物本质特点的把握。这一思维方式地转变也对张仲景撰写《伤寒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伤寒论》中通过仔细望诊分析病人疾病的本质,推断病机正是受此影响。
3.3易学思想的影响
《伤寒论》受荆州学派易学思想影响,引入了阴阳学说,建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将中医学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文化的变化以及张仲景的个人素质修养,促进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共同促使了《伤寒论》这部理论巨著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金仁义.刘表与荆州学派[J].池州师专学报,2007,16(1):71-74.
[2]张秀传.张仲景“仁学”思想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9):27-29.
[3]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学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
[4]吴华芹,褚瑜光,胡元会,等.浅谈伤寒论中的疫病学思想[J].现代中医药,2008,2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