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中国
(费县结核病防治所山东临沂273400)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输液泵泵入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肺结核咯血患者,共30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静脉输液泵泵入垂体后叶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泵入酚妥拉明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咯血停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肺结核咯血时,采用垂体后叶素和酚妥拉明静脉输液泵泵入治疗,能够增强治疗效果,缩短咯血时间,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泵;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肺结核咯血;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43-0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采用垂体后叶素和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效果进行观察,选取我院收治的30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为分析对象,随机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肺结核咳血患者,男165例、女135例,共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根据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50例。观察组年龄33~63岁,平均年龄(47.9±6.2)岁;对照组最大年龄64岁、最小32岁,平均年龄(48.1±6.0)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对比,P>0.05,可展开对比研究。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卧床休息和对症处理,确保呼吸畅通,并采用止血敏和抗结核杆菌进行治疗,初次治疗的患者可以给予利福平、乙酰氨基水杨酸治疗,针对复治疗患者用药需要将以往药物史结合起来[1]。
对照组:静脉微量泵入垂体后叶注射液20U和0.9%氯化钠溶液45ml,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ml;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按照5ml/h的速度静脉泵入注射用甲磺酚妥拉明10mg;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停止咯血后维持治疗1到2天后停止用药[2]。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咯血停止的时间记录下来,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判定咯血的原则:显效:咯血在24小时之后缓解明显,3天内消失,且停药后没有复发;有效:24小时内咯血量减少明显,一周内症状消失,停药无复发;无效:咯血症状依然存在,一周内复发反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以χ2或t进行组间对比验证;对比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2咯血停止时间
观察组和对照组咯血停止时间分别为(2.43±0.41)天和(5.32±0.89)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心悸2例、胸闷3例、头痛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包括6例血压升高、5例恶心呕吐、3例心悸、4例胸闷和1例头痛,发生率为12.67%,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致病因子主要是结核分支杆菌,患者会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咳嗽、咯血、低热、消瘦等,尤其是咯血会造成失血性休克,甚至是死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3]。垂体后叶素作为一种止血药物,可以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减少出血量,收缩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止血效果显著;酚妥拉明可以促进肺部微循环的改善,降低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二者联用可以讲协同作用发挥出来,相辅相成,减少不良反应[4]。在本次研究中,相对比于对照组患者而言,观察组不仅取得较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且咯血停止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垂体后叶素和酚妥拉明静脉输液泵泵入对肺结核咯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金美珍.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105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15):43-43
[2]吴旭涛.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15):241-
242.
[3]林茵,伍俊妍,王宜文,等.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症的止血治疗分析及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4(8):764-765.
[4]Martínez-GarcíaMA,Soler-Catalu,Catalán-SerraP,etal.Clinicalefficacyandsafetyofbudesonide-formoterolinnon-cysticfibrosisbronchiectasis[J].Chest,2012,141(2):46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