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静(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212028)
【摘要】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8例老年患者,其中228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60-86岁。其中128例为非冠心病患者,设其为对照组;260例为冠心病患者,设其为观察组,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TB及IB和与冠心病存在负相关(P<0.01);DB和冠心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胆红素指标普遍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一项应激保护反应,在此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则是患者的间接胆红素指标。
【关键词】冠心病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034-02
作为当前代谢综合征研究的重点项目,血红素氧合酶-1(HO-1)能够催化血红素分解为胆红素、CO及Fe[1]。而血红素又是HO-1的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症、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效果。人体内胆红素水平直接反映了HO-1的活性。据相关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普遍存在HO-1活性不足等问题,其血液内的胆红素含量减少。为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和分析。笔者选取了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8例老年患者,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8例老年患者,其中228例为男性,160例为女性,年龄为60-86岁。其中128例为非冠心病患者,设其为对照组;260例为冠心病患者,设其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均具有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并排除下列情况:(1)肾功受损失代偿期、衰竭期及尿毒症期,若患者代偿期血肌酐Scr在2.0mg/dl以下,则不纳入次条件;(2)患者瓣膜狭窄或存在中重度反流;(3)各类肝胆疾病导致的肝功异常;(4)血液疾病患者;(5)患者总胆红素超过21μmol/L。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等病史进行记录,对相关治疗方式进行记录。两组患者均在空腹8h后和入院第2天晨起6时取血,对血TB、直接胆红素(D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肝功(ALT、AST)等指标进行测定。间接胆红素(IB)=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因计量数据都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双样本检验方式。百分比数据用χ2检验法检验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行相关性分析。与冠心病的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当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TB及I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TC及LDL-C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液指标对比(μmol/L)
经统计学分析,TB及IB和与冠心病存在负相关(P<0.01),而IB在各胆红素指标中,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最高;DB和冠心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根据冠心病病情,将冠心病划分为无(0)、稳定心绞痛(1)、不稳定心绞痛(2)、心肌梗死(3),经统计学分析,TB和IB也和冠心病病情呈负相关,而与DB则没有显著地相关性。详见表2。
表2冠心病和胆红素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胆红素和冠脉病之存在紧密的关系,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TB的浓度和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存在显著地负相关[2]。本研究中,TB及IB和与冠心病存在负相关(P<0.01),而IB在各胆红素指标中,和冠心病的相关性最高[3]。据相关文献报道,TB和IB与心脏功能的分级没有显著地相关性,然而上述两项指标都和室间的隔厚度及左室后壁的厚度呈负相关。另有研究证明,TB和IB是心功能的保护因素,并且和左心室的收缩及心室的重构具有紧密的关联[4]。
由此可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胆红素指标普遍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一项应激保护反应,在此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则是患者的间接胆红素指标。
参考文献
[1]宋杰,张译心,白晶.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4(7):78-79.
[2]薛梅,陈明友,邢启崇,等.低胆红素血症与冠心病[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1(5):66-67.
[3]陈天萌,曹剑,刘霖,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2):149-153.
[4]田丰,刘长明.C-反应蛋自,胆红素,尿酸和血脂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0,20(4):6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