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医院湖北黄冈438400)
【关键词】异丙嗪;肌肉注射;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114-02
异丙嗪,又名非那根,是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具有抗过敏、镇静、抗吐和抗胆碱能作用,其价格低廉,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不良反应包括全身和局部的,本文现报道一例肌注异丙嗪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张某,女性,因头晕于2016年2月12日入院,遵医嘱于每日(12日、13日)肌注异丙嗪一次,患者于2月15日办理出院。2月29日15:00患者因左臀部疼痛一周余入院,患者自述半月前因为头晕在我院输液治疗及肌肉注射非那根一周后出现左臀部疼痛,夜间不能平卧,左下肢麻木无力,查体左臀部有一2×4cm硬结,有压痛,位于肌肉注射针眼下方,行B超检查提示左侧臀部脂肪层高回声灶,联系外科医生会诊,遵医嘱作抗感染治疗,局部敷消炎止痛膏,经科室积极对症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2.原因分析
2.1护士对药物理化作用认识不够,由于异丙嗪本身的理化作用,对局部刺激性达、吸收慢,易造成注射部位红、肿、硬、结。
2.2选择注射器具不合适或注射针长度不够,不能将药物注射到肌肉深部,又因病人较肥胖,臀部脂肪较多。注射针长度不够。药物只能注射到深部脂肪或肌肉表浅部位、吸收更慢,使注射部位发生炎性反应,脂肪液化坏死形成脓肿。
2.3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在肌肉注射是采用的皮肤消毒剂一般为0.5%碘伏,但执行肌肉注射的护理人员消毒方法不正确,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只消毒了一次,且没有待干,致使牢固的寄生在皮肤表面细胞上或细胞之间,细胞碎片或皮肤脂质中的可残留细菌未彻底杀灭[1]。
2.4注射后按压时间不够或按压部位移动注入的药液溢出到皮下,不易吸收,在皮下形成包块。
2.5病人肌注两小时内注射部位不宜见水,以免污染注射部位引起感染。
3.预防护理
3.1认真做好查对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注射部位皮肤应遵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局部行0.5%碘伏涂擦两次,以彻底杀灭皮肤表面的暂居菌和可残留细菌,严防消毒不严及使用过期药物。
3.2区别对待,护士要熟练掌握异丙嗪用药注意事项,由于异丙嗪本身的理化作用,对局部的刺激性大吸收慢,易造成注射部位的红肿硬结。护士应根据药液的性质和患者的形体差异,选用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肥胖的病人选择略长的注射针头,注射部位也应深些。消瘦的病人需将皮肤捏起进针,用力不可过猛,以免触及骨组织。
3.3加压止血。注射后用消毒干棉签,局部按压2~3分钟可以防止出血
3.4做好宣教工作,嘱病人注意局部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如果吸收慢出现硬结或局部发红时,应给予施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药液吸收。
4.小结
长期肌肉注射异丙嗪,如果注射方法不正确,无菌操作不严格,皮肤护理不当,易引起局部感染,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熟练掌握用药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肌肉注射的皮肤,及时发现处理早期感染部位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凤杰.需静脉采血肘部皮肤消毒效果分析[1].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1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