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

陈天明

陈天明河南省新密市青屏街办事处初级中学452370

摘要:1.充分挖掘教材,探索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自主性学习。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自主性学习。3.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自主性学习。4.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延续自主性学习。

关键词:体现突出升华延续自主性学习

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优美的学科。数学图形具有对称美、形态美;数学表达式具有简洁美、有序美,和谐美;数学思维具有清晰、多向传导、构思巧妙灵活等独特的美;每一个数学定理,每一个数学公式,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蕴藏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的学生常常学数学无味,学数学无趣。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正是目前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注重结合实际,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体现自主性学习。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在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十分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尽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激发自主性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圆、正多边形等概念时,举出了大量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在介绍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也是注意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入;利用垂径定理解决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问题;利用正多边形的有关性质求亭子的地基等。通过学生生活方面的数学问题,如身高、体重、视力等;保护动物、收集废电池等环保问题;经济问题;净胜球问题;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等等。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感受数学与我的联系,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三、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自主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提供问题以外,我们还常常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大胆猜测,积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定的训练,有的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有所增强。比如,有的学生发现:早晨和傍晚的时候人的影子特别长,中午时人的影子比较短,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以后,他自己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并在班级和同学进行交流,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所用的知识都十分简单,但是我们看重的并不是学生利用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然体验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能力,又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了自信心。

四、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延续自主性学习。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总之,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乐学、好学,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环境并提供原动力;并按照数学发现的一般程序、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行鼓励、肯定、帮助、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使学生得以更好、更全面地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2.金云天《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王金星《课改过程中教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郑金洲《课改新课型》。

5.李湘蓉《我们就这样实施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