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董超伟

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初级中学董超伟

【中图分类号】G430.4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84-02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课标》中写道:“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等等。”很显然,这样的目标对老师对学生都是新的挑战。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优化课堂教学

“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需要有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作为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进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繁文缛节不利于营造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记笔记的机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上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可利用这个时间,个人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玩玩文字游戏;针对文本,确立学习目标一至二项,并根据目标质疑,预设一至二个题目,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

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老师点拨。如我在教学《童趣》时,学生对“驱之别院”难于理解,便由老师点拨。我想,如果学生都能设题、解答了,什么文本还弄不明白,从考试的角度说,什么试题还能考到?当然会玩转语文了。

二、尊重主体意识,提倡开放性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是开放性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来概括,只是许多时候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突出地讲解一下重点与难点,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或探讨。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决不能以此来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比如,课文《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为什么不凿山洞?凭什么让子孙后代都要挖山?当大家都围着“移山”与“不移山”两个观点打转转时,他却能跳出这个圈子另辟蹊径,提出“移山”还是“移屋”、“挖山”还是“凿洞”、祖辈的“权威”与子孙的“盲从”等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中问题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参更丰满,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不把教参捧作圣经来教学生,让开放的课堂飞扬学生开放的思维。经常这样让学生在充满质疑的氛围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越来越宽阔。

三、亲近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胡乱联想,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离题万里;而是要基于课文,基于事实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想象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情节。在课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然后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子再造一幅想象的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企图。例如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文章,想象出文中“我”小时候爬上狭小岩石架后因胆小恐惧而进退不得,又受到小朋友们嘲笑奚落而孤苦无助的场景。这里,学生们小时候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因此,想象起来就很容易。如果学生们没有小时候遭遇挫折的感性认识,没有类似的表象记忆,也就无法唤起他们的再造想象。而有了这种表象记忆,教师只要稍加点拔,就能够引起学生们对已有经验积累的联想,从已知联想到未知。这样,学生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就发挥出来了,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作者在构思各类文体文章时的思路是不相同的,阅读时要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读小说想象情节的发展。读议论文想象论证的过程,读说明文想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作者要组织成篇时。思路也各不相同。由于作者思路的独特性。也就构成了各自作品的独特风格。随着作者独特的思路与想象,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点,同时又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童趣》一文时,我在教学前引导学生们对蚊子进行想象,有的把它想象作飞机,有的想作鸟等。然后再引导学生们按照作者的想象把蚊子想象作鹤之后对这只“鹤”作怎样的游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了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如果没有这样的想象力训练和再造想象,任凭教师怎样解释“物外之趣”,学生们是不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的。所以说想象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深入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字地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联系时代背景,体味关键性词句。

第二,抓住故事细节,对比观照人物。

第三,透析人物肖像,把握人物心态。

在教学《故乡》一课时,我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文章中的“我”是作者吗?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还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思考这两个问题,并结合课文体味“我”对故乡的感情。

问题组合二:“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禁,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上边几段话思考: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是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也使无数的读者伤感,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悲伤,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问题组合三:文章中有两段有关闰土20多年前和20多年后的肖像描写,“在我的记忆中,20多年前的闰土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他“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会刺猹,会捕鸟,会拾海贝,会看管庄稼”,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懂得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许多东西。可是20多年后仅40多岁的闰土,却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先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还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能通过这些外貌的变化说出记录着闰土怎样的苦难生活的历史,又显示出闰土怎样的精神变化?又道出了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组问题是我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尝试,我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注重: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通过师生互动,及对学生巧妙的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二是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老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要求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文本。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近文本,适时引导,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一定会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