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仙红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初级中学318028
摘要:如今,随着人们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习领域逐渐走向了轻负高质。在初中阶段的认知学习中,学生们也希望掌握自己的独立性来学习。正是因为这样,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教”。根据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情”而定、以“情”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达到育人效果。在此,我想就轻负高质教学来谈一谈对初中科学教学新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轻负高质科学教学以学定教
一、当前初中科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初中被看做跨入重点高中的基石,很多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去学习,造成了高负轻质的效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没有积极性,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少,许多教学工作无法深入,学生学习压力大。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在提高,如果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思想,学生们长期处于高负轻质的模式下,还谈什么学习、谈什么未来?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一种新的观点、一种新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的教学还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出一个有活力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初中科学教学新途径的探索
如今,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并且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而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作为教师来说,亲自体验并为学生设置能够直观的课堂情境,带领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要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理论与分析,结合科学的教学实践,进行体验式教学。
随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今对于初中科学教师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要在课堂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了解课堂与教学,了解学生与自己。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观察,善于进行课堂观察,并且能够科学地运用。如果教师的观察能力不高,课堂实践能力不足,会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而课堂观察正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课堂观察,能够很好地提高初中科学水平;利用对比观察,能及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提高教学水平。课堂观察是反思的基础,只有通过课堂观察,才能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教学水平。
三、以学论教,从“教”到“学”
我们都知道,老师的教学观念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老师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并且要为学生做出表率,给他们以指导。但是,再好的教学理念,再好的沟通方式,如果教师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一直以一模一样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课堂学习方式老化,不灵活,给学生的只能是旧模式带来的无形压力,学习效率不会提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对此,老师们应该做的就是弄清楚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自我的教学方式应该怎样地结合,逐步将这两种方式进行转化,结合自身素质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从“教”到“学”的效果。
四、对轻负高质科学教学的评估
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我们老师的教学模式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遵循了教学规律、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老师的教学有没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呢?
前面我们就说了,要以“情”备课、以“情”教学,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达到育人效果。要判断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是不是科学的,就需要从“情”出发。
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诉求是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定学”的定势,走向“以学定教”,其宗旨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而不是单纯地“为考试而教”,意思就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的趋势而教。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师此时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情境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负高质的学习环境,就是轻负担高质量,要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进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从而制定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提高课堂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估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也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我们应以崭新的观念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课堂观察”提高初中科学教学水平的研究》[G].2010(05)。
[2]钟启泉《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教——基于“学的课程”的教学设计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1(03)。
[3]高永鑫王学华《论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