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城市周家镇中心卫生院(150113)王彩云
摘要:
目的:为有效缓解内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内痔。方法:分析研究患者经过中西药外敷、熏蒸、回纳复位及急症手术配合内痔注射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结论:将药物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有机结合的方法,不失为找到了解决这一急症的捷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痔
内痔(internalhemorrhoid)是肛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肥大或移位而形成的团块。中医称为里痔、牝痔。古代中医不分内痔、外痔,直到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752年)中引用许仁则的“此病有内痔外痔,内但便即有血,外有异出血过多则体无血色”,才明确区分内痔、外痔。内痔的发病率最多,占痔的52%~64%,有些文献中的痔,常指内痔。内痔常为单发,多在右前位,多发时则在右前、右后和左位。大者如草莓,为原发性内痔(母痔),生于其间的小者如樱桃,为继发性内痔(子痔),偶有多个内痔沿肛管一周连成环状,则称为环状内痔。
【内痔的病理】
不论何种病因学说和致病因素,其病理改变基本上一致,即静脉丛扩张、淤血、血栓形成或机化,组织水肿,所谓“肛垫病理性肥大的病理改变也是如此。肛垫即是肛管血管性衬垫,其中主要是血管丛小动静脉吻合的窦状静脉,以及Trietz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等”。
1.淤血由于某些因素引起血管丛循环障碍和动静脉吻合的调节障碍导致痔静脉丛的血流量增加,而扩张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1976年日本宫崎治男认为窦状静脉淤血是产生内痔的解剖学基础。1992年陈云等用家兔实验性内痔模型和内痔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均存在痔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淤血,所以,静脉扩张和淤血是内痔病理改变的基础。
2.血栓形成由于淤血,血流速度降低,黏度增高,肛门直肠血管内血液成分的凝集和凝固过程称为内痔血栓形成,凝固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3.组织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潴留过多称为水肿。在内痔形成过程中由于:①毛细血管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而淤血、压力升高,体液从毛细血管内向外流出增加,回流入血减少,内痔含组织液过多而水肿。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正常时水和晶体物质能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血浆蛋白不能通过。如长期淤血缺氧时,组织内酸性产物积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液体从血管漏入到组织内引起水肿。水肿组织的特点是体积增大,肿胀,湿润,颜色苍白,弹性减退,切开时有液体流出,水肿组织抵抗力减低,容易继发感染。
4.内痔出血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到血管外称为出血。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重视痔的治疗痔是肛肠科的一大专病,不能认为痔是区区小病而忽视,单独重视大肠疾病的大手术,舍本逐末,殊不知大肠疾病手术,普通外科、肿瘤科、消化科都能治,而且比肛肠科有经脸,唯独肛门病没有经验不能治。所以不能倒退到像过去一样,中西医都不重视这些小病的治疗,长期不治小病,慢慢也就生疏了。
2.不能见痔不治凡是来诊患者都有症状认为有病,所以不能拒诊,见痔必治、辨证施治,轻者(I~Ⅱ期)保守对症治疗,解除症状延缓内痔的发展。重者(Ⅲ~Ⅳ期)手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微创无痛术式消除痔体,力求根治。医师见病不治无异于见死不救,当然也不能见痔就手术。
3.重度痔要根治医师治病必求其本,患者要求根治不犯,是医患共同的愿望。所以应该想办法研究根治的药和手术方法去根治,目前中西医结合微创无痛手术,远期效果好,复发很少,应继续研究达到根治才是发展方向。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本人能力和经验以及医疗条件采用合理的非手术疗法或手术疗法。
(二)治疗方法
疗法繁多,都各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可选择最佳方法应用。
1.一般治疗是各种疗法的基础,对各期内痔都有效,都适宜。
(1)改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柿子可致便秘,不宜多吃)和地瓜,忌食辣椒、芥末,禁酒,浓茶,咖啡不宜常用。主食要粗细粮搭配,食易消化的混合食物。要定时定量进食,不能饥饱不均。只吃肉类和细粮排便不畅,只吃蔬菜和粗粮粪便增多。
(2)保持大便通畅:通过食物来调整排便十分重要,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1~2d排出一次软便,使内痔少受摩擦和刺激。排便时要顺其自然,不宜用力努臀,便后热水洗浴擦干,便纸宜柔软清洁,肛门要保温,坐垫要柔软。
(3)生活要有规律:起居要定时,劳逸要结合,不宜久坐久立、负重远行。特别是重体力劳动,不能用力过猛,增加腹压,中间要休息。
2.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方法。I~Ⅱ期内痔应首选中西药物治疗,能解除和减轻症状,延缓内痔的发展。
(1)内服药:内痔急性发作期可根据出现的临床证据进行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医师习惯用药组方,没有统一固定方剂。如内痔血栓形成和嵌顿时,可用麻杏石甘汤合乙字汤以利水消肿(日本中医医学博士山本岩的经验方),作者临床习用效果良好。也可用静脉增强剂(微粒化纯化的黄酮成分、草木犀流浸液片,银杏叶萃取物等)、抗炎镇痛药,可减轻内痔急性期症状,能有效地缓解内痔血栓所导致的疼痛。另外可选用市售的槐角地榆丸等各种痔疮片服之。
(2)外用药:根据局部症状和体征选择外用药。
①熏洗药:熏洗方很多但都需火煎,独身职工和学生或外出时无处煎药,使用不便。为此张有生研制成硝矾洗剂,开水冲化,睡前便后熏洗,适于内痔脱出发炎或血栓形成者。可消肿止痛,收敛止血,抑菌杀虫。效果良好。
②外敷药:水调散,一效膏适于内痔脱出肿痛。各种膏剂挤入肛内,适用于便血肛痛。含有类固醇衍生物的药物可缓解急性期症状。
③塞肛药:市售的各种中西药栓剂或含有角菜酸黏膜修复保护和滑润作用的栓剂。
3.枯痔疗法始于宋代,有枯痔散、枯痔钉和现代枯痔液注射疗法。
(1)枯痔散疗法:始于南宋魏岘著《魏氏家藏方》(1227年)。自古至今,枯痔散处方很多,但皆以白砒、白矾为主,白砒是剧毒药物,使用不当,易中毒,并有报道中毒死亡1例,故被停用。此后有人改用无砒枯痔散,但因其渗透力弱,枯痔效果较差,故枯痔散现已废弃不用,不作详细介绍。各家现研制许多以明矾为主的枯痔液注射疗法(详见注射疗法)。
(2)枯痔钉疗法:又称插药疗法。始于宋代《太平圣惠方》(992年)最早记载:“将砒霜溶于黄蜡中,捻为条子,纳入痔瘘疮窍中。”明代《外科正宗》记载的“三品一条枪”也是一种枯痔钉,用枯痔钉插入内痔中比枯痔散外敷渗透力要强,直接使内痔坏死脱落而治愈,在福建、浙江等地应用,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华侨之间。其他地区应用很少。中医枯痔钉疗法,在国外也有应用。
因原来的枯痔钉都含有白砒,容易中毒。经邓正明等研究改为无砒枯痔钉,由福建中药厂制成两头带尖的条状制剂(与两头带尖的牙签相同)。并提出其作用机制是异物炎症反应和创道引流作用。将钉尖插入痔内,并留存在痔静脉丛及其间质中间,引起异物炎症反应,内痔组织开始液化,2d后全部溶化,并通过钉道引流。3d后痔块肿大,伤口轻度坏死,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血管内形成血栓,出血停止。4d后组织溶解液化,组织收缩,使痔块皱缩或消失,部分内痔坏死脱落后,伤口逐渐愈合。
4、内痔扩肛疗法适用于内痔、嵌顿或绞窄性内痔剧痛者。反复脱出肛门内痔,甚或失禁者,合并慢性结肠炎,年老体弱,注射过硬化剂者禁用。
(1)手指扩肛术:术者以示指涂满润滑剂。先将左手示指伸入肛内按摩,患者适应后再伸入右手示指,呈背向交叉后向左右两侧均匀用力扩张(因肛门前后纤维组织较多,血液供应差,容易撕裂,形成溃疡)。患者适应后再插入两中指继续扩张,要求扩至4指为度,持续5min。每周扩肛1次,连续扩肛2~3周。
(2)肛镜扩肛术:用两叶肛镜插入肛内向左右两侧扩张,持续5min,每周1次,共3周。
(3)器械扩肛术:用扩肛器(直径3cm)插入肛内扩肛,每日1次,每次5min,逐渐增加4~5cm,共2周。
5.手术疗法
(1)内痔结扎术:最早在宋《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故称系痔术。至明代已普遍应用,但因蜘蛛丝取材不便,后改用药线。又因制作药线烦琐,现已改用丝线。适用于各期内痔。
①单纯结扎法:肛周皮肤消毒,麻醉后扩肛,分叶镜下,暴露内痔,查清内痔部位、大小、数目。
以血管钳夹住内痔牵出肛外,再以全牙血管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在钳下齿状线下剪开0.5cm减压切口,以防术后水肿。再以7号丝线在钳下绕减压切口单纯结扎,打一紧张结。若不紧,可行双重结扎。
被结扎痔块较大,可用多把血管钳排列钳夹压缩成片状后剪除,以免过大术后堵塞肛门产生坠胀感。笔者称为结扎压缩法。
处理3个以上痔块时,可在肛后部延长减压切口内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并予以切断,如此形成一个V形顺直坡状创口,以利术后引流。松解括约肌可避免术后肛门疼痛和狭窄。如有出血即结扎止血或嵌入止血纱布。
重新消毒肛门和直肠,并在每个痔结扎线下和创口下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药,再以止血纱布嵌入切开V形创腔,以凡士林纱条填入直肠内,外用塔形纱布压迫,丁字带固定。
②“8”字形贯穿结扎术:以止血钳夹住内痔基底部牵出肛外,用圆针7号丝线在止血钳下方贯穿基底中部缝合1针。接着绕钳尖于钳下再贯穿缝合l针,注意不能穿入肌层,收紧缝线,松开止血钳,“8”字结扎,以免结扎线滑脱而出血,剪去多余丝线。
同法贯穿结扎其余痔核,各结扎点间至少保留1cm以上的正常黏膜。
同内痔单纯结扎术的第四步、第五步。
③结扎压缩法:这是张有生在应用内痔结扎法和明矾压缩法后发现内痔结扎太多太长,患者坠胀疼痛明显,发现明矾压缩法不结扎内痔脱落后出血,因此改为内痔结扎后不注射明矾,直接压缩使痔呈扁片状,既不出血,也不坠痛。
参考文献
1.李润庭肛门直肠病学1987
2.陈永昌痔疮诊治现状[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06(26)
3.崔磊.崔超.胡佳云芒硝与小蓟等煮水熏洗治痔疮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