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红/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安村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把学生当作学生,始终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过于还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说唱画演,看似热闹,实需商榷。“对话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事件”,“对话的过程是主体间在经验共享中的互相造就的过程”,“对话既不是主观的,又不是客观的,而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前结构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一种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程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与理论的生产与创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多元性的,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对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教师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等,但这么多的对话,并不都是同等重要的。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又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其它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或提供某种条件。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对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实现学生发现文本意义和学生自我发展这双重过程。
由以上可知,对话是要求有行动和思维参与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强调的是学生主体的独立自主参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过程是生成的,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开放的动态过程。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决定学生接受与否,因为阅读接受过程不是作为外来力量的教师可以控制和主导的”“教师只是一个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者、学生表达见解的倾听者、学生探求答案的协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倾听学生的对话,亦可以参与对话,却不是下结论,而是促进沟通,学生和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学习主人”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有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策略的几点思考:
一、开放学习空间,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索的兴趣。
学习的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在设计《黄果树听瀑》这一课时,我先板书“杰作”两个字,然后问学生:你曾经看过谁的什么杰作?从名人的杰作入手导入新课,既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杰作”一词,也巧妙地过渡到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上来,引出大自然的杰作——黄果树瀑布。使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了解了黄果树瀑布。然后我借助幻灯片,出示黄果树瀑布图片,并向学生简介黄果树瀑布,让学生对这一自然奇观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设下悬念: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如果真的来到了黄果树瀑布风景区,身临其境看到瀑布的雄姿,听到它的声响,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学习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响一段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学得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怎么样?请用自己脑中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这样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文字对瀑布声响的描写,而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已有的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描述瀑布的声响,还可以就学生说出的词作为老师的板书内容。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二、给予学生充足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老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这是学进行自主、独立、创造性阅读的基本条件,同时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黄果树听瀑》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初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字词、理解生词,扫清了阅读障碍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读流利,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精读——理解课文。精读即:在老师的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学习进一步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黄果树瀑布》写法特色鲜明:一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二是善用、巧用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在精读感受悟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小组讨论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小组内交流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老师也参与其中,给予适当及时的指导、点拨、激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参观顺序:听到瀑声,看到瀑布,感受瀑布。抓住文章线索后引导学生理解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句子。
(3)熟读——品味感悟。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老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产生情感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品味感悟中积累精彩的词语及情感的表达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妙,领略精神世界的深奥。《黄果树听瀑》是一篇游记散文,教学重点在熟读感悟,在指导熟读重点段时应先帮助学生边读连展开想象,以在头脑中形成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的基本表象,体会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妙。接着按浏览的顺序指导,步步深入,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到“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一起“透过树的缝隙”去“看”瀑布的形状,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的情景,最后配合着录像,让学边看录像边感受瀑布泻入谷底溅出水珠“直洒”到“脸上”“那种凉丝丝的,舒服极了”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品悟,真正体会出作者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到文章词语如诗如画的美感。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独特体验。
“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锻炼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在让学生重点理解“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胸膛在扩张,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生机”两句话是一种什么情境?根据你的想像,你能描绘出这种情景吗?这时我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上音乐,乐声奏鸣并叙述: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轰鸣,山回谷响,坐在下面,仿佛置身在一个圆形的乐池里。人就好像漂浮在一片浪声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然后紧密联系课文情境,把瀑布的雄伟气势,“如雷轰鸣”的声响,同坐在谷底,与瀑布咫尺相望的人结合起来,展开联想,从而让学生体会出自然景观对游人的影响,使其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一段巧妙精炼的导入语,一首动人心弦的曲子,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一幅让人遐想的图画,都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与文本的对话做好铺垫。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我在教室里播放一首《二泉映月》二胡曲,让学生闭目聆听。学生听完后,好像一下子就被这首曲子打动了,情绪激动,似乎有很多问题和想法要与同学交流,我随即导入课文:“这首二胡曲子是一个叫阿炳的盲人创作的,听了这首曲子,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能听懂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吗?你能成为阿炳的知音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那一节课,学生们是在深情的朗读和积极的思考中度过的。
四、宁静致远,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中情感,明晓其中道理,积极有效地与文本对话,提高对话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现在有的老师在学生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之后,就开始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去充分感悟,有些教师就要让学生作出选择、交流情感、甚至让学生去表演、画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被教师的个人见解所左右、被形形色色的表演活动所阻滞,以至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得文本的意义,于是乎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或者学生沉默不语等现象都出现了,有的老师甚至会抱怨学生笨拙,责怪学生没有认真读课文,其实是老师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熟读文本,才能悟出点文本的思想和内涵,才能进一步与教师和文本对话。浅尝辄止的阅读只能学生徘徊于文本的边缘,无法真正地与文本对话。“慢慢走,欣赏啊!”此外,我们还要看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受到学生的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但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和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倾听学生的读书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当一个亲切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五、师生间交流互动,创设平等对话的环境。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的。师生积极互动,互相沟通,补充,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创设一个良好和语言环境。在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感悟瀑布形态的状观之美时,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这两段文字,觉得它写得美极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就“一首气吞山河的交响乐”,其形态就像“一幅雄伟壮观的中国画”,还有“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只遗憾自己不能身临其境一睹其壮观。同学们读了这两段文字有什么感受呢?能否和老师一起分享?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获得了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收获解读的自由和快乐。
六、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质疑机会,落实自主参与。
法国著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质疑机会,切实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衍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3年第2期。
[2]巢宗祺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