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1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组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凝指标显著高于护理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0.96%,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6.77%。结论:在护理脑血栓患者的过程中,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为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控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被广泛借鉴和应用。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脑血栓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脑血栓患者具有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黏度较高和静脉壁损伤的症状,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加剧了脑血栓患者的治疗难度,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次研究随机选取了本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了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将研究流程报道如下[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1人。护理组患者包括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60.29±2.63)岁。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59.96±1.9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值、血糖值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24h内的液体输入和输出量进行严格记录,定期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测量,确保患者的患肢清洁,合理调控患者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定期为病房通风,尽量减少探视的人数和时间,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现象。
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指导患者进行屈膝训练。在患者卧床休息的过程中,应使患者的患肢与心脏呈30°夹角,促使患者的下肢血液流动,缓解患者的下肢水肿。同时,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积极辅助,加速患者下肢循环的效率。此外,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定期按摩患者的患肢,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血回流。(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降低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饮水量,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含量丰富食物的摄入量,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实现对患者体循环和下肢静脉血回流状况的改善。(3)穿医用弹力袜:护理人员应在白天为患者穿戴与患肢周径适宜的医用弹力袜,并于晚上脱下,通过对患者脚底前端的观察孔进行仔细识别,实现对患者脚趾活动状态的判断。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四个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般认为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对比
经过将对照组和护理组患者的血凝指标进行对比可知,对照组患者的血凝指标显著高于护理组患者,由此可见,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能够实现对患者血液黏度的有效控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成。两组数据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对比情况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血凝指标显著高于护理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0.96%,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96.77%,表明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护理,能够实现对患者血液黏度的有效控制,防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生成,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2]。
结论:
在护理脑血栓患者的过程中,应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实现全面提升患者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柏云.脑血栓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09):124-125.
[2]王钰娜,梁英.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1):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