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儿童药源性过敏性休克16例临床分析

骆盈莹

骆盈莹(广西钦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535099)

【摘要】目的为加强对儿童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探讨防治方法,以降低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16例儿童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抢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中最多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是中药制剂,占31.3%,其次是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各占25%、18.8%,其他药物总占25%,16例患儿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结论药源性过敏性休克跟药物种类、患儿体质有关,及早救治是关键,综合抢救措施不能忽视。

【关键词】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儿童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61-02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种药物作为致敏原进入机体后,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循环血量不足,致血压下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常突然发生,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为探讨儿童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情况及救治方法,现对我院收治的16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儿童药物性过敏性休克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个月至9岁。其中—1岁1例,—3岁5例,—9岁10例。

1.2致过敏性休克的药物

清开灵注射液(3例),青霉素钠注射液(2例),莪术油注射液(2例),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1例),青霉素钠皮试液(1例),五水头孢唑啉注射液(1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液(1例)头孢匹胺注射液(1例),破伤风抗毒素(1例),泛影葡胺(1例),阿莫西林颗粒(1例),呋麻滴鼻液(1例)

1.3给药途径

16例儿童药物过敏性休克病例中,静脉滴注11例,肌注2例,皮内注射1例,口服1例,滴鼻1例。

1.4用药至出现休克时间

16例患儿中,用药至出现休克的时间,最快的用药3-5分钟出现,最慢的为连续用药2天后出现,其中10分钟内出现的有9例,30分钟内出现的有5例,2天后后出现的有2例。

1.5临床表现

本组16例患儿除原发病症状外,有7例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如喉头水肿,引起胸闷、气促、憋气等,占43.8%;有7例出现紫绀、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循环衰竭的表现;6例出现意识淡漠、烦躁不安、抽搐、意识丧失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例出现瘙痒、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4例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性损害;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所有患儿血压均急剧下降,其中2例触不到脉搏,1例呼吸心跳骤停。上述症状以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瘙痒最早出现,故用药必须严密观察患儿症状、体征。

2抢救治疗

立即停用致敏药物,肌肉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剂量:静脉注射:0.01mg/Kg;气管内给药:0.1mg/Kg,每3-5min给药一次。静脉滴注时:10-20ug/Kg.min,心跳恢复后减量。如发生心跳骤停,按照心、肺、脑复苏的原则进行抢救。使PaO2>70mmHg,PaCO2<45mmHg。如患者有意识障碍,PaO2低或有肺水肿,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建立双静脉通道,积极纠正酸中毒,快速扩容。首批快速输注2:1等张含钠液15-20mL/Kg,于0.5-1h快速滴入(总量≤300mL/次),后6-8h内给予液体30-80mL/Kg。纠正酸中毒:5%的碳酸钠,小儿按2-3mL/Kg计算,稀释成等渗液体静脉滴注。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调整pH到7.20-7.25。抗过敏治疗:(1)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地塞米松:0.5mg/Kg,静脉注射。继之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小儿4-8mg/Kg静滴,或用甲泼尼龙5-20mg/Kg,稀释后静脉滴注。(2)异丙嗪:1mg/Kg,肌肉注射。(3)钙剂: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后静脉滴注。如上述处理血压不稳定,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伴有心力衰竭者:多巴胺每分钟5-10ug/Kg,必要时加用缩血管药物,间羟胺0.3-2mg/Kg.次,稀释后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液体滴速。本组16例患儿经积极抢救13例在30分钟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3例在2-3小时内病情控制,16例均抢救成功。

3讨论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是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1],组织释放大量的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循环血量锐减,多脏器组织严重灌注不足而引发,可分急发和缓发。急发症状出现在数秒至30分钟内,占80%-90%;后者在30分钟后发生,长者可达24小时以上,约占10%-20%,有20%过敏反应患者的症状可以在36小时内复发(双相反应),期间可无症状期,有报道在初发反应的36小时后发生双相反应[2]。从药物种类来看,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较广泛。有资料显示,抗菌药物类、疫苗类、造影剂类、中成药类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3]。本组病例资料显示,在2009年之前,我院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类,而2009年之后,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乃至过敏性休克不断增多。中药毒副作用并不少见,由于成分复杂,其中的半抗原物质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引起过敏反应[4],且多于用药后3-5分钟出现。2010年我院共收治药物过敏性休克患儿4例,其中2例为中药制剂引起,主要为清开灵、莪油引起。所以用药前应做好各种抢救准备,用药时严密观察,及早救治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发生。从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来看,以上16例患儿中,有1例是口服给药,为6个月大婴儿先后两次(其间隔2周)口服阿莫西林颗粒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有1例是滴呋麻滴鼻液20分钟后即出现,其母为过敏体质;有2例是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或破伤风抗毒素后出现;有1例是皮内注射青霉素出现;其余11例为静脉滴注,占68.8%。由此可见,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不仅皮试中可发生,皮试阴性在使用中也可发生,且小儿适应性比正常成年人差,较容易出现ADR(药物不良反应)[5],故对于一些高度过敏体质患儿,或父母亲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用药时需特别谨慎。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来看,用药至出现休克的时间早晚不一,大多数患儿在用药后10分钟内出现。本组16例患儿9例在10分钟内出现,占56.3%;5例30分钟内出现,占31.3%;有2例为连续用药2天后发生,占12.5%,须警惕迟发型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从临床表现及救治来看,根据休克时微循环的改变、分期标准,本组16例病例均在I、II期,若不积极干预,就会很快进展至III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让患儿平卧、吸氧,积极扩容,扩容在治疗中起关键作用,过敏性休克发生时血管容积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美国联合编写组的《变态反应处理指南》中提到:休克10分钟后血管容量扩张1倍)。故需要快速扩容,维持有效循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改善靶器官的生理反应性和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提高血压,肾上腺素是过敏性休克首选药物,对于有灌注心律患者,肾上腺素剂量过大易引起心动过速。对于有心跳骤停的患者宜极快、大剂量、每隔3-5分钟静注肾上腺素,直至恢复正常心跳。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抗组胺药物异丙嗪等,同时注意观察有无气道梗阻,喉头水肿、过敏性气道痉挛。非完全梗阻,一般可通过药物缓解,但若为完全梗阻尤为凶险,应快速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从本组16例儿童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资料及救治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药物种类,患儿高敏体质有关,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导致药源性过敏性休克。要求每位临床医师做到合理用药,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应高度警惕,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迅速就地进行各项抢救措施,保证患儿生命安全,防止各种相关并发症、后遗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楼滨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J].医药导报,2011,30(1):1.

[2]夏建海,东红,闫克杰,郭树锋,任方红,过敏性休克7例临床分析.[J].ChineseJournalofCoalIndustryMedicine,2011,14,3:396.

[3]—[4]王慧媛,赵志刚,陈晓红,引起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及防治.[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6):567-569.

[5]王志国,王丹巧,魏峰,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