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冰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重庆开县405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58例。结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通常为足月并且体重正常者为主,多数患儿都存在围产期窒息现象并且伴有各种围产期高位因素,半数患儿存在宫内窘迫表现,临床通常表现为抽搐、激惹及兴奋等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或B超检查显示结果为缺氧脑水肿,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结论:足月儿存在窒息、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宫内窘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高度警惕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应该通过临床和头颅CT或B超检查加以诊断。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成为新生儿围产期相对常见且十分严重的疾病之一,新生儿窒息后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病情危重,发病速度快且病死率较高【1】,还会对患儿产生永久性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仅为0.02-0.04%,我国的发病率因地域不同高达3-10%不等,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2】。如何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成为降低新生儿伤残发生率的重要研究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儿科就诊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58例,其中男性患儿130例,女性患儿128例,全部患儿均通过临床及头颅CT或者B超检查,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及临床分类标准。所选患儿中胎龄小于37周的38例,37-41周的200例,大于42周的20例,患儿体重在2500kg-3999kg的240例,体重大于4000kg的患儿18例,患儿体重正常者过半占患儿总数的86.7%,巨大儿和体重过低的患儿相对较少。根据Apgar评分【3】258例患者中245例存在围产期窒息的情况,在出生后1minApgar评分小于7分的患儿245例,大于7分的患儿12例,患儿在出生后存在窒息的现象例数较多,在窒息患儿中Apgar评分小于3分的患儿122例,评分在4-7分之间的患儿123例,轻度和重度窒息者的人数相接近。在245例窒息患儿出生后5minApgar评分小于3分的患儿50例,评分在4-7分75例,大于7分的患儿120例,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提高,说明窒息患儿经过复苏抢救后多数患儿在出生后5min内有所好转,但仍然有125例患儿评分小于7分未达到正常。
1.2临床表现和头颅CT
25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为各类神经系统症状:其中214例轻度表现,过度兴奋、容易激惹、睁眼时间长、下额及肢体颤动等,多出现在12-24小时内;26例患儿中度表现,反应迟钝、原始反射减弱、肌张力明显降低,其中20例患儿还伴有惊厥现象,有4例患儿呈现惊厥持续状态。以上临床症状说明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79例患儿进行头颅CT或者B超检查,结果显示其缺氧性改变160例,脑水肿19例。合并颅内出血患儿18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10例,硬膜下出血患儿3例,脑室内出血患儿4例,脑实质出血患儿1例。
1.3发病原因
1.3.1围产期高危因素258例患儿中170例存在围产期高危因素,占患儿总数的66%。围产期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初产、双胎、胎膜早破、胎盘钙化、羊水过多或羊水过少、胎盘早剥、妊高症、臀围或者胎盘梗塞、脐带绕颈、脐带打结、宫缩乏力、产前子癫、脐带脱落。
1.3.2宫内窘迫表现为胎心增快或者胎心减慢、羊水Ⅲ度污染,两种表现分别为58例和50例,占总患儿人数的46%,说明有将近半数的患儿存在围产期缺氧缺血因素。
2结果
本次研究采集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都是足月并且体重正常者为主,多数在围产期存在轻度或者重度窒息史,在经过复苏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过半数的患儿存在羊水Ⅲ度污染、胎动或者胎心改变等宫内窘迫的临床表现,多数患儿还伴有各种围产期高危因素,患儿临床表现为抽搐、激惹、兴奋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存在原始反射明显减弱,甚至惊厥等严重的症状。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存在缺氧、脑水肿或合并颅内出血的情况发生。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为多种因素引起的脑功能损害的疾病,虽然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大脑发育欠成熟,脑对缺氧缺血的耐受较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其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并不一定高于足月儿。新生儿发生缺氧缺血脑病的发生情况,而非跟患儿自身的发育成熟情况有关,而是取决于病因即患儿发生缺氧缺血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足月儿存在窒息、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宫内窘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高度警惕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临床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根据是,存在宫内缺氧的异常产科病史及严重宫内窘迫或者出生后窒息,特别是重症窒息和出生后严重的心肺疾病病史,结合神经系统症状确诊。头颅CT检查结果可明确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变部位、类型及范围,但因临床患儿发病进展不同,头颅CT在检查中仍然会存在其局限性【4】。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根据产科病史及出生后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其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具体病变部位及范围,明确患儿是否存在颅内出血,动态检查对愈后的评估有一定意义【5】。
参考文献
[1].陶家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基础医学论坛.2012,16(22):2918-2919.
[2].徐家丽.孙琦.25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4,25(4):282-283.
[3].王盖叶.12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786-787.
[4].邓家秀.张永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和CT表现的对照研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8,17(3):61-66.
[5].张金兰.刘树军.张玉红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及CT动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819-2810.
作者简介:朱小冰,男,重庆市开县人,1972年8月生,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科临床疾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