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委党校,河南淅川474450)
摘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择取优秀因素应用于治国理政是中华民族必然历史进程。诸如民本思想,责任担当,社会和谐等观念,理出其中逻辑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责任担当;治国理政
引言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民族复兴,结合传统文化资源,阐述一系列治国理政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内容丰富,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制、外交等。本文就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转型期治国理政责任担当关系,责任意识构成与培养,以及责任意识现实要求等,谈一谈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基础,以求更加自觉培养责任担当意识,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1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责任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基础
“为民”既是我党治国理政目的,也是治国理政基础,这一理念深植根于我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在孟子“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孟子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可见民是社会和国家根基,不可动摇,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拥护和支持才是最重要事情。
②民心决定论。孟子从桀、纣覆灭历史经验中分析天下得失根本原因。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事情,当然也不乏失民心者失天下事情。
③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听取各阶层意见。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重要政事,不能只听左右近臣和诸大夫意见,还要听取国人意见,把国人意见当作基本依据。
④使百姓得到物质、政治、精神满足。经济上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政治上爱民、宽民,思想上教民、化民。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责任意识正是在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丰富营养,植根于深厚传统文化沃土中,这一思想既有传统文化政治思想基础,又有广大民意基础;既符合传统政治“为民”要求,更与现代国家社会治理民主思想契合。
2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构成要素
2015年7月24日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信中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这句引文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责任。结合传统文化,考察责任意识构成要素,对当下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1“心忧天下”忧患意识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统观《周易》全书不难发现,忧患意识可谓其成书根本动力。知名学者徐复观指出,“把一切问题的责任交给神,此时不会发生忧患意识”;“只有自己担当起问题的责任时,才有忧患意识.”以家国民族兴衰为宏旨,历经世代积淀而成为后人济世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内在动力源泉,成为维护中华文明绵延永续思想保。
2.2“民胞物与”仁爱精神
北宋哲学家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从“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的“天人一体”高度出发,将“仁爱”思想内涵扩展成为一种普适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博爱.这种本于人原初血缘亲情而建立起来的仁爱思想,让家族观念浓厚的国人感觉更为真实、朴素、亲切、可信,并成长为一种基于亲情而又高于亲情的伟大人类之爱。正是怀着道德体认,治国理政就不再是某种被动行为,而是一种自觉行为认同。
2.3“敬德保民”王道信念
“王道”是与“霸道”相对应国家治理思路。与“霸道”强调凭借武力征服观念不同,“王道”政治主张通过布施仁政,上合天道,下恤万民,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行仁义”者易把“仁义”理解成客观既定纲常教条,沦为皇权统治者手下顺民,奴仆;“由仁义行”者则能较准确把握“仁义”中合宜内涵,这也使他们能在参与政事过程中,不完全囿于特定阶级利益挟制,而是站在审视,反思现实政治立场上,更好为民请命。
3责任担当的养成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养成就是反身而诚和知行合一。
3.1反身而诚,修己以敬
如果说“诚”强调责任心理形成过程中有关自身内在本性省察,“敬”则是责任承担者在接人待物时应当具备主观态度,社会治理方面,儒家也强调“往敬用治”通过在治世过程中贯彻"敬德"原则,实现保民以安天下责任担当。
3.2知行合一
弘毅力行在儒家看来,弘毅力行以达致知行合一,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也是责任心理品质培养关键所在。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君子正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韧勇气,克服前行道路上艰难险阻,责无旁贷担负起经世济民历史责任。
4责任担当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后,面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提出新的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核心理念,即为人民担当责任。
一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讲话的主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核心内容是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和为党担当。讲话落脚点,体现在要“把人民放在我们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体现出为人民服务要特别强调担当责任。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时答记者问。这里,总书记对核心理念表述得更加直接和明确。俄罗斯电视台记者布里廖夫问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回答,“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些朴实简明话语,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勇于担当的坚定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问题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四年来,原来我们说到没有做到的,大刀阔斧地做了。如从中央委员会八项规定,再到“反四风”,再到反腐倡廉,“打老虎,拍苍蝇”,都是雷厉风行、敢于担当、刚性执行具体表现。如把敢于担当纳入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强调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强调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劲草、真金。深刻阐明了敢于担当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具有很强指导性和针对性,也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M]北京:中华书局第1版,2011(1)
[2]曾运乾注,黄曙辉校点.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2).
作者简介:关玉峥(1964-),女,回族,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人,本科毕业,高级讲师,从事淅川县委党校理论教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