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会学学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善学会学学会

李春姗

李春姗(山东省郯城县泉源乡中心小学山东郯城276114)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有时主动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的灌输过程。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才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让学生主动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兴趣;主动学习;会学;学会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0-118-01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有一种自觉意识,并且能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老师问: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l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兔在野外采蘑菇的画面,问一共有几只兔子。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入情景,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边的8只兔子加上右边的7只兔子,一共有15只兔子;另一种是10只白兔加上5只灰兔;学生还发现:看见眼睛的9只加上看不见眼睛的6只;弯耳朵的加上不弯耳朵的;看见尾巴的加上看不见尾巴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与着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二、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一个灵活多变、艺术性较强的活动过程。课堂上,教师既要教好,学生又要学好。教师熟透了教材,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在讲课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这种注意要凝集在兴趣之中。

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感悟学习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启发自我创造,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受到一个问题一个答案、按所学公式求解、求剩余量用减法这些思维定势的影响。为了打破这种定势,在教学中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2厘米,在它的边上剪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周长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各种不同的剪法,再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答案。通过操作、讨论,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和周密性。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后,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焊接处与铁皮厚度不计),这只铁皮盒的容积是多少?”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在长方形铁皮的四个角上截去5厘米的正方形铁皮,然后焊接成长方形无盖铁皮盒。解答如下:无盖长方体铁皮盒的体积:20×10×5=1000立方厘米。如果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特之处,还可以这样解答:无盖长方体铁皮盒的体积:25×10×5=1250立方厘米。这种结合生活经验使铁皮和利用率达100%的解答,比第一种方法更有意义,更具有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善学、会学;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获取知识,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J].未来英才,2017,(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