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城中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杨运富潘月秀冯秀芝

(1、2:诸城市规划局,山东诸城,262200;

3:诸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城中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城中村改造不仅涉及城中村本身的治理问题,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优化与和谐发展。城中村生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城中村;生态环境;问题

引言

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地域,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双重特征。城中村虽然位于城市规划区内,但仍保留着原农村宅基地的建筑形态。既有国有土地也有集体土地,既有农民也有市民,同时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它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如何解决好城中村改造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城中村生态环境分析

“城中村”的房屋普遍较为破旧,而且由于“城中村”的村民具有宅基地的使用权,村民们为了拥有更多的房屋出租,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建造了很多楼房以供出租,这些建造的房屋布局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环境。另外,由于“城中村”供水、供电、供热、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公共绿地、体育休闲等设施。“城中村”内经常污水横流,同时,垃圾乱堆放等现象也十分普遍,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这与整个城市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中村”的环境问题不仅给“城中村”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问题,同时也给整个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城中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由于城中村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孤岛”遗留下来的,整个基础设施与周边不相衔接,缺乏统一的地下管线(电网杂乱、供水管不堪重负、排水排污不畅等)、道路狭窄等,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二是,房屋容积率大、建筑密度高、居住质量差。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城中村建筑密度极高,扩建、改建、违章建筑现象严重,城中村的房屋间距小且低矮破旧,与周围环境非常不协调;且不少房屋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的聚集区,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安全。三是,区位条件优越,但土地利用效率低。城中村虽然处于城市规划区,但其房屋类型主要是两层及以下的房子和旧农宅,容积率普遍较低,土地的级差效益远未得到发挥。四是,绿化率低,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城中村的土地为村民各户所有,土地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型与城乡交错型的城中村里,绿地与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

2城中村生态环境对策

2.1合理规划城中村布局

居住环境是城中村村民能否安家、乐居的根本因素,从根本入手合理统一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建造合理的商业区、居住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要求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目标,分区分布建设,最大化的实现各区的功能,以减少生产生活交叉用地的现象出现。相对城中村的主要规划目标为村民安设住宅,而住宅规划要首先要体现城中村住户的需求,要选定多元化、多层次的住宅标准与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的需求。

2.2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还很薄弱,很不平衡。城中村设施严重不足,路灯稀缺,道路崎岖,生活娱乐设施短少,这些都难于支撑农村经济的建设,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要加快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强农村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包括建设现代化生态公园,对房屋进行翻新整修,增加路灯数量,对路面进行改善整修。基础设施是城中村村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要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条件就必须从改善村民生活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促进城中村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2.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村民作为城中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人员,其素质对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整体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倡导文明、卫生、科学、健康向上的道德新风尚,以“文明农户”、“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为契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增加小区娱乐设施建设,增加娱乐活动室数量,增强邻里关系。从改善村民素质的基础上,根本上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2.4城中村变为生态文明的新社区

城中村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城中村的类型和改造方式也必将是多样的,城中村的改造也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甚至是一项永久性的工程。因此,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须戒除浮躁的心态,防止遍地开花、全面推进的激进行为。一是,在改造过程中,要协调好村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各方间的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城中村变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宜人居的现代化新社区。增加城中村村民的归宿感,树立城市形象,使城中村改造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共同发展。二是,由于城中村的人口和活动都比较集中,因此是各类污染物的集聚地,如果对于这些污染物的处理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么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城中村改造中,一方面应加强科技投入,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以便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率,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5完善就业政策,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

文化、技能、素质和资金的限制,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因素。综合考虑城市与村庄的发展需求,投资由房地产向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房地产领域拓展,利用集体留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利用历年征地补偿费投资兴业,吸收村民就业。通过文化与政策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再教育。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不仅是开拓村民就业门路的需要,也是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政策上也应积极引导、多渠道开拓村民就业门路。

2.6遵循民意,引导货币化安置

可以采取“现金支付”和“利用社会房源安置”两种货币化安置方式。一是现金支付方式。在确保拆迁群众拥有住房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按照同地段商品房市场评估价格,确定货币补助标准,鼓励被征收群众通过自主购房更好地改善住房条件,减轻了政府安置房屋建设的压力。二是利用社会房源安置方式。由政府搭建定向销售平台,为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提供“五证”齐全、信誉较好、无不良记录的开发企业销售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供选择。在价格上以团购的形式,政府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开发商给予一定的让利,使棚改安置居民得到实惠,这种方式也消化了商品房存量。

2.7坚持和谐征收,平稳有序推进

一是广泛听取意见,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对待被征收群众的意见建议,针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健全措施,坚持底线思维,把群众的现实保障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安排好生产、生活和就业,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被拆迁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严格执行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相关规定。坚持基本政策、补助标准、房源情况、申购程序、工作流程与评估等全面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政策咨询、入户动员、发放宣传册等方式,答疑解惑,做到阳光征收,依法征收,消除群众的疑虑。三是着力化解突出矛盾。积极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做好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力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和化解各类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确保棚户区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工作平稳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资源耗费巨大的社会工程,在城中村改造中,应保证村民在拆迁补偿中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保证集体财产股份制的公平、合理性,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解决后顾之忧,维系原文化生态的机制,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廖海燕.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4).

[2]张新全.城中村改造理论框架浅析[J].甘肃科技,2007(11).

[3]刘玉亭,何深静.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J].南方建筑,2009(06).

[4]董丽晶,张平宇.城市再生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实践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