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云(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聊城2520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006-02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检索2009-2010年间有数据统计的关于晚期产后出血的学术总结65篇,抽样其中5篇所涉医院的晚期产后出血数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加以归类总结。结果归纳总结晚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胎盘、胎膜残留、蜕膜炎、子宫修复不良,以及剖宫产术的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出血等。结论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以清宫为主,对急性出血者可行经皮髂内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原因预防治疗
1资料与方法
检索2009-2010年间有数据统计的关于晚期产后出血的学术总结65篇,抽样其中5所医院的晚期产后出血数据集中进行归类统计。
2结果
2.1分娩方式对晚期产后出血的影响自然分娩晚期出血率为0.29%-0.58%,剖宫产晚期血率为0.23%-0.41%(P>0.05),两种分娩方式引起的晚期产后出血无显著性差异。与早期报导基本相符[1][2],晚期产后出血率与分娩方式无直接关系。
2.2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与王红的统计率相近: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2%~0.7%,多发生于产后1~2周,也可迟至分娩后6~8周[3]。与先期统计的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文献报告约为0.28%[4]的数值相比略有升高。也有文献认为:近年来随着各地剖宫产率的升高,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北京、上海大医院的统计在0.17%~0.4%。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高低与各地产前保健及产科质量水平密切相关。
3讨论
3.1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四大原因:(1)胎盘因素,主要指胎盘、胎膜、蜕膜残留,在自然分娩产程中应及时使用宫缩剂,帮助胎盘娩出,要特别注意第三产程,避免过早和强行牵拉出胎盘,以防止胎盘缺损,胎盘剥离后要认真检查有无残留,当疑有残留立即行刮宫术[5]。正常蜕膜组织多于产后1周内脱落排出,否则会继发子宫内膜炎导致出血,胎膜和蜕膜残留在临床上不容易鉴别,胎膜残留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有胎膜组织,而蜕膜残留宫腔刮取物病理检查仅见玻璃样变性的蜕膜细胞和红细胞等,但不见绒毛。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多发生于产后1-2周左右。(2)子宫修复不良,子宫的正常修复需要6-8周的时间,如果在修复过程中,胎盘附着部位发生感染或者血检脱落导致血窦重新开放等进而造成大出血。子宫修复不良常与产程时间延长、宫腔积血、子宫肌瘤、羊水过多等因素有关,常发于产后2周左右。(3)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造成子宫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有切口感染、切口位置选择不当、切口缝合不当等,在操作时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切口适度,要避免撕裂切口两侧角,缝合要适度,不能过紧或过松,缝扎也不能过密或过稀,否则会影响血液循环和血管闭合,导致出血。子宫切口裂开多发于术后3周左右。(4)软产道损伤、凝血机制障碍[6]、其他因素,如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内异物、宫颈糜烂、宫颈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临床上应依靠妇科检查、血或尿HCG测定,B超、X线或CT等检查与上述病症加以鉴别,因晚期产后出血可能危及产妇生命,所以必须准确找出导致出血的原因,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止血,以保证产妇安全,提高妇产科质量。
3.2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1)自然分娩后出血者应依据B超提示宫腔强回声,及时进行清宫术,术后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及子宫收缩治疗。(2)剖宫产者由于胎盘因素导致出血的可能性较小,不提倡盲目进行清宫术,否则容易导致二次感染。剖宫产晚期出血多由术后子宫修复不良造成,应首选采取保守治疗:补液,抗炎,止血,纠正贫血,改善全身状况,可使切口愈合,减轻病症;急性出血者可行经皮髂内动脉栓塞。若疗效不佳可根据情况是行手术治疗:如切口周围组织血运情况较好,可行扩创清除坏死组织,形成新鲜创面,重新缝合;若剖腹探查时发现子宫切口糜烂,组织脆,提拉宫底时下段横切口自行裂开,上下段分离,则应果断行全子宫切除术,同时抗炎、输血、纠正休克。
随着医学领域技术的提高,加之普及产前宣教,晚期产后出血是可防、可治、可控的。
参考文献
[1]董素梅.24例晚期产后出血临床分析.医药世界.1008-6919(2007)09-0115-01.
[2]冯锦溪.晚期产后出血28例.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8:78-79.
[3]王红,王丽娟.晚期产后出血的防治.中外健康文摘.1672-5085(2009)11-0070-02.
[4]郑红兵,何福仙,岳静等.晚期产后出血11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6):27-28.
[5]崔静妍,赵晓娟,赵丽梅.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预防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8):153,156.
[6]凌丹,施月秋,赵仁峰等.产后出血63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2):191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