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泥铺灸治疗阳虚体质60例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姜泥铺灸治疗阳虚体质60例临床研究

张和英

黔东南州中医院556000

摘要:目的:观察姜泥铺灸对改善阳虚体质(即亚健康状态人群)怕冷、易感等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阳虚体质的人群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治疗组采用姜泥铺灸。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容易感冒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姜泥铺灸能改善阳虚体质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阳虚体质;姜泥铺灸;中医症状积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我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符合中医阳虚体质的诊断标准者。治疗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在35~60岁之间,平均年龄47.78±10.601岁;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33~62岁之间,平均年龄45.20±10.597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体质辨识阳虚体质诊断标准者。(2)符合中医证候阳气不足证诊断标准。(3)年龄18~65岁。(4)受试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不符合入选标准者。(2)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肺、肾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3)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5)过敏体质,或对含本试验处方制剂相关药物过敏史者。(6)近3月内参加过临床试验的患者。

1.4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颁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采用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监制、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体质辨识,筛选“阳虚质”。)

体质特点:平日怕冷,手足不温,口唇色淡,毛发易脱,精神不振,易出汗,易困多睡、疲乏,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易患疾病:此种体质多发寒证,易感湿邪,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的比例共研成细末,以老姜汁调和成1×1×1cm的药饼,用5cm²的胶布贴于背俞穴上,1周1次。

2.2治疗组生姜捣烂制成姜泥,在大椎穴至腰俞穴之督脉经处,铺敷宽约5公分、厚约0.5公分的姜泥1条,上放置宽约3公分、高约2.5公分大艾炷,向下置放10~15行,每次2壮,1周1次。

疗程4周,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容易感冒症状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002制订)

表1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4讨论

“治未病”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对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国语.楚语》曰:“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强调了早期治疗,防止传变的重要性。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其先安未病之脏和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构成了中医治疗未病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

临床实践证明,防患未然的思路有积极指导意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指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大承气汤“急下之”其旨并非独治痞满燥实,而是从整体出发,防止阳盛伤阴。又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斑疹治疗中强调,对肾水素亏,病虽未及下焦,但在处方时,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务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

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疗费用日趋高涨,为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各国的医疗保健策略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我国也提出了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年3月印发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指出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创新并重”的原则。

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科技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SARS、艾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预防更比治疗重要,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是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生活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导致人们抵抗力下降,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衰老、疲劳综合征、精神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重病、慢性病的恢复期,均属于“亚健康”状态范畴。老年病、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我们研究探讨有效的卫生干预措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

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医学工作的主要目标。针灸疗法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目前国内老年病、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高发病率,大多数中医院多用如“三伏贴”、“三九灸”等预防保健措施进行干预,但其时间性很强,且某些有基础病(如糖尿病)及易过敏体质者并不适合这一方法。因此,我们针对“阳虚质”人群,采用姜泥铺灸能改善阳虚体质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