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易安词语言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浅析易安词语言艺术

蔡勤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办,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37-02

摘要: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为词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她以女性细腻的手笔和独特的视角,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尤其是在语言艺术上最有成就。本文从语音韵律、遣词造句、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来探索其词的语言艺术,从中感受李清照词的非凡魅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语言艺术

李清照作为宋代词坛的重要人物,她对后世影响颇深。李清照的文学情感真挚,直率,深厚而又浓烈;她的艺术技巧高超多样而又独具风格,有人评价说“易安词无一首不工”。本文从易安词的语言艺术入手,探析其词作魅力。

一、音律和谐

李清照善于掌握声调韵律的错综变化和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她的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与韵味。尤其是《声声慢》一词更是将这样的韵律抒情发挥到极至。一开头十四个叠字相连,语出惊人。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是由舒徐的音调转入急促的音调。词人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由慢慢找寻到急切渴望,时而若有所思,时而神情恍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又由舒徐转入急促。在苦苦寻觅一番过后,词人归于平静,平静中便体味到一种酸涩凄凉。这一股酸涩之味,凄凉之情迅速传遍全身,渗进心里,于是词人的心猛得收紧,痛如刀割。由此形成高下起伏,抑扬顿挫的节奏,把人物感情上的波澜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此外,全首词用了很多舌音,如"难","敌","到",有用了很多齿音,如"伤心","憔悴损".李清照正是要用这种"啮齿丁宁之口吻"写出沉咽悲凉,欲吞还吐之情感。读《声声慢》,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悲凉惨淡,空虚寂寞的画面。历经沧桑的老年孀妇独坐黄昏,面对两三杯淡酒,眼见满地黄花,耳闻雨打梧桐,晚风急,心憔悴,无限凄凉之情渗进人心。没有放声大哭,只有哽咽悲泣;没有泪流满脸,只有眼含薄雾。《声声慢》的这种凄凉仿佛沉淀了一个世纪,故感人至深!这一艺术效果都得意于精细的音律与字眼涵义的相互融合。

李请照词中所用的音韵,看似自然的音响,实际上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慎重的推敲。虽然她在词作的音律上下深工夫,但并没有因此而走上“因声害意”的纯形式主义之路。而是能随心所欲,运用自如的驱谴文字,驾驭音律,用有节奏的语言反映人生百态和情感体验。

二、选词精当

古典诗词受格律调式的约束,文字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诗词要全面的,细致的反映社会生活;集中的,强烈的表达情感,语言的运用就不能无所顾忌。诗词本身的这些特点,就要求语言必须精练,概括,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词必炼字。李清照词的语言可以说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每每谈到炼字就不能不提“应是绿肥红瘦”这一传世佳句。此句是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结句,这首小令主要表达词人热爱自然,惜春怜花的情怀。“绿”,“红”本是形容词,在这句中它们名词化,“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这样的借代不仅表明了所描写的事物,同时又自然的展现了事物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肥”,“瘦”二字本是指人而言的,词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来描写经过暮春时节风雨之后,绿叶更加肥硕滋润,红花却凋零憔悴的不同形象与意态,写的生动逼真,富于形象美。尤其是“红瘦”二字是咏物,更是抒情;是惜花,更是怀人。委婉曲折的表达了词人一种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触,一种因花及人,伤离恨别的愁情便在这闺中少妇的心中油然而升。

像这样恰当,精辟而又新颖的用字在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处斜,浸梨花。”(《怨王孙》),词人

在词中描写静静的夜里,秋千,巷陌依稀可见,四下万籁俱静,悄然无声,西斜的月光皎洁的照在清冷的梨花上。梨花洁白,月光如水,在迷茫的月光里,梨花就如浸没在溶溶月光之中一般。一个“浸”字,不仅传神的描绘了月光的迷人的景色,而且渲染出一种寂寞清冷的气氛,有力的烘托了词人的孤寂情怀。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云;“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绝千古”。

《一剪梅》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中的一个“才”,一个“却”更是传神。词人在《一剪梅》中描写自己与丈夫小别时的相思愁绪。这愁绪像一个神秘的精灵一样,总是缠着词人,使其娥眉紧锁,刚刚把它赶走,让眉头稍稍舒展,可它又立刻跑到心头上去了,使词人心绪不宁,愁思绵绵。这一“才”一“却”将愁情传递的迅速,难以驱赶,写得十分准确真切。

三、叠字叠句

善于运用叠字中所包含的音乐美感来造就某种艺术效果,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远在周朝时期《诗经》的作者就发现了叠字的妙用,写出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这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句。李清照写词喜欢用叠字,有名的《声声慢》一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堪称经典。在她的其它词作中也有不少叠字的妙用。

“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绵绵”展现词人与丈夫之间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的绵绵无绝期,恨之深,爱之切。可见词人对丈夫的思念是多么殷切,多么深长。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临讲仙》)。“悄悄”,“依依”四字便将人之孤独,月之寂寞描写的淋漓尽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点点滴滴”四个舌音叠字,生动的描绘秋雨没完没了的打在梧桐叶上,到黄昏不停,仍滴嗒有声。真是风萧萧,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雨打梧桐一声声。“秋风秋雨愁煞人”。这秋日黄昏的凄风苦雨,一点点,一滴滴,是在打在梧桐上,又何尝不是打在词人悲痛欲绝的心上呢?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庭院深深深几许”(《临讲仙》)。这一佳句虽然不是首创于李清照,但她“酷爱之”,借用此句作了词数阕。可见李清照的艺术修养的高雅和语言鉴赏力的敏锐。

除爱用叠字之外,李清照词中也有不少叠句的运用。她的两首《如梦令》各有叠句,这当然有词牌的要求然而李清照用来却自有妙处。“争渡,争渡”,短促的叠句突现了少女“误入藕花深处”的异常焦灼的情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词人对卷帘人所说的“海棠依旧”的回答,口气急促,其中有纠正,有伤感,表现词人爱花惜花之情,情急之貌可掬。

再看《添字采桑子》一词。上片写窗前芭蕉“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阴满中庭”是说叶大遮阴,挡住了光线使院子显得十分幽暗。而重复吟咏,不仅强调了幽暗的程度,同时也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凉黯淡。下片写自己旅居异地不惯夜闻雨打芭蕉,于是辗转反侧,不胜烦恼,心绪不宁,格外伤心。此处连用两个“点滴霖霪”,更加突出了烦恼难禁的气氛,表现词人的思乡恋国之苦。

四、形象生动

李清照的词用字精练,词汇丰富,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与细微差别,同时又充满想象,传神的表情达意。

李清照喜欢梅花,咏梅的词作不少。她曾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但她的梅词却首首不同,各具特色。

在《人娇》中写梅是:“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冰天雪地当中,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雪花吹散,便见梅花朵朵傲立枝头,孤高芳洁。

在《玉楼春》中写梅是:“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难枝开遍未”。“红酥”是描绘已开的梅花洁泽松腻,“琼苞”是描绘梅花欲放的神态,写的娇丽可爱。

在《渔家傲》中写梅是:“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这首写梅花的词没有丝毫“孤傲”之感,而是一种娇媚,艳丽的形象。

再看在《清平乐》中的梅是:“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这是作家晚年的词作,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在故乡的庭院中年年雪中赏梅,觉得每枝都很可爱,寻摸了多时也没摘下一枝,而身上已沾满晶莹的雪花,仿佛是满衣清泪。与其说是比喻,不如说是作家回忆往昔,咀嚼旧事后的感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故应难看梅花”,只剩满衣清泪。

李清照不仅能将实物写的千姿百态,传情逼真,而且能用其颇具造诣的艺术语言将抽象的情绪,感受形象化,让人心领神会。她的词作多写“愁”。少女时的春闺之愁,婚后小别的相思之愁,丈夫逝去后的孤苦之愁,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女词人根据不同的环境及由此产生的特定情感,准确的多方面的抒写“愁”,让人感同身受。

“愁”在《点绛唇》中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里的“愁”有了数量。千丝万缕,剪不短,理还乱。愁情之多,难以割舍。

“愁”在《凤凰台上忆吹萧》中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里的“愁”有了长度。一段未了,有来一段。新愁是什么?留给读者低回吟咏,反复体味。

“愁”在《武陵春》中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愁”有了重量。双溪春色正好,但词人没有泛舟出游,不说自己没有心绪,而是担心小舟载不动满怀忧愁,正好突现愁的深重。

“愁”在《满庭芳》中是:“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这里的“愁”有了浓度。愁像烟雾般弥漫在词人的周围,笛声飘来,冲散一些愁烟,笛声飘走,愁烟又聚拢,终不能散去。

以上种种,都是李清照对生活感受细微准确的表达。新颖,独特,妙笔生花。

讨论李清照的语言艺术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她文学功底的深厚,艺术情趣的高雅,语言水平的超凡,思想情感的真挚。她将汉语的艺术魅力流露笔端,跃然纸上,“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在群星闪耀,繁华似锦的宋代词坛中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独创的精神,不愧为流芳百世的杰出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