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中药饮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替代传统中药饮片

姜伟

姜伟(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荣成264309)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433-01

【摘要】传统中药饮片逐渐成为中医学,特别是中医临床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中药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外中药饮片的替代研究风起云涌,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应运而生。

【关键词】单味中药饮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本是传统中药饮片优点的“饮片入药、临用煎煮”的特点已逐渐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它的“不方便性、不确定性”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煎煮费时费力、服用量大;煎煮方法复杂,难以掌握和建立统一的规范,直接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五爪金龙”式的调剂方法粗放不精确;传统煎煮方法药材的利用率低,“隐性”浪费严重;携带、保存不方便;特殊用药如急诊用药、儿童用药受限;在“不确定性”方面,原始中药饮片的药效受到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煎煮容器、炮制方法、仓储条件、运输周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传统中药饮片由于质量不均一、生产标准难以规范、药效不稳定、应用不方便、不能被全世界尤其是科技发达的西方社会全面认可,经济价值“大打折扣”,社会效益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五十年代初期,由广州星群制药厂牵头,有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武汉中联药厂、江西国药厂等参与,用炮制后的中药饮片制成单味中药饮片水剂,出口东南亚,开创饮片改革之先河。这种水剂实际上是今日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一种雏形,而今日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则是五十年代水剂的一种合理开发和科学延伸。

七十、八十年代,是国内成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研究与生产的起飞时期。以上海的“六味地黄颗粒剂”、天津的“十二古方浸膏颗粒剂”为代表的一大批产品通过日本厚生省的检验审查,被列入日本国民健康保险用药。同期,邯郸、铜川、诸暨等中药饮片厂对单味“中药颗粒型饮片”进行系统研究并实现规模生产。但当时的产品仍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完全替代原始中药饮片。

进入九十年代,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统一领导,先后由广东一方制药厂、江苏江阴制药厂以及999南方制药厂等厂家进行了系统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该项工作被列入中国科委高新技术产业(“火炬”计划)项目,并通过了成果认定。该产品定型之后,先后使用过“中药饮片精制颗粒”、“免煎饮片”、“无糖型固体汤剂”等名称。1996年,由中国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对上述名称进行规范和统一,命名为单味中药浓缩颗粒。

国际上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研究较深入的有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日本从七十年代起,从研制中药复方颗粒剂如四君子汤颗粒剂、小柴胡汤颗粒剂的开始,后又进行复方分解拆方,制成单味中药颗粒,再制成复方,在临床上采用“复方+单味”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实现了随证“加”,而无法随证“减”。日本目前有单味中药浓缩颗粒200多种,复方中药颗粒200余种。

韩国在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九十年代初期共生产出68种供配方应用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但是都被列入健康保险用药范围,到1996年时,已发展到300多个品种。中国台湾省在八十年代按日本模式进行中药配方颗粒研究,但其思路侧重在单味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上。该类产品在台湾称为“科学中药”,也被列入医疗保险范围,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欢迎。目前,在美国市场上应用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基本上都是台湾产品。台湾研制的单味中药配方颗粒,采取电子调配,临时包装,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固定包装。

从单味中药理想主义颗粒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种剂型或者新型饮片的问世、生存、发展、完善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免煎中药饮片的问世源于传统中医药的这种饮片入药、临用煎煮的模式,逐渐地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方便、快捷、科学的医疗保健提出的要求,不仅不能够继续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导致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不精确、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甚至说成为影响中医药标准化和客观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基础研究和制药工业的不断进步,免煎中药饮片定能够担当起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