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浅析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

杨家琴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问题;改革的关键

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水平不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相比,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国内高等学校在办学的基本条件、学术水平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距。“211工程”从优先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示范基地的设想出发,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和改革力度,有可能在提高重点大学办学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拉大了这些示范学校与非重点建设学校之间的差距。

一、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学科与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基础薄弱,专业设置不舍理。我们知道合理的学科结构必然是主干学科、支撑学科、配套学科、相关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有机集合体,由此构成一个科学、优化的学科体系(学科群结构)。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旨在围绕主干学科,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通过互动、共生、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学科在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富有生机、网络化的学科“森林”。学科建设要素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发展规划、资金投入为第一层次,属于学科建设的核心层或基础层,起着决定学科产生与生存的关键作用;而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学术交流为第二层次,属于学科建设的功能层或作用层,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水平。这两个层次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结构体系,由此决定了学科的建设规模、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学科结构与学科构成要素对一个学科的产生与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学科与专业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这样,可以说是严重的“营养不良”,学科的基础非常薄弱。经过近二十年的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高校合并、升格,我国普通本科学校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和扩大。现在我国普通本科学校都有计算机系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分布过于普遍,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学科与专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人才培养质量也出现滑坡,教学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

2、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不合理。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上采用的是外延发展模式。不能适应既要面对学科高速发展产生的知识组织结构日渐庞大的特点,又要按照现代高等教育一级学科办学的客观要求;由于缺乏对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近几年,各高校大幅度扩招,而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招生增幅更大。在许多学校计算机专业生师比已超过教育部的要求,高素质的教师更是严重不足。一般院校很难留住计算机专业的高级人才,普遍缺乏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有本专业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较低。这些情况在一般本科院校中更为严重,尤其在新建计算机专业中尤为突出。

4、教学与管理存在问题。人才培养计划的起点低。表现在基础教学严重削弱,尤其是数学核心课程的设计要求较低,不能准确反映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教学计划设计不够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课程在内容和要求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毕业设计环节普遍放松了要求等。

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中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1)课堂讲授的学术深度下降,体现在选择层次较低的教材,并减少学时。(2)课程科目数量增加,内容重复,职业化倾向严重。(3)实验教学落后。试验内容陈旧、条件及手段落后,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改革的关键

1、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是重要的育人理念,确立学生培养目标并设计好此目标的实现是对学生负责的起点,是考虑后续三个问题的前提。设定学生培养目标涉及因素较多,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该是:培养目标明确而符合社会需求,还必须具有前瞻性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性。一个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总的说必须按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具体说必须在对学科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考虑学科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客观、合理要求,应该结合国情和办学实体的条件,按照高等教育理论,充分反

映学科特点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

2、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学计划或者培养方案,我们要认识清楚几个问题:首先是“专业知识要厚基础宽口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就业、转岗的需要”。从理想化的角度说。它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我们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意专业知识厚基础宽口径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一对矛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一般认为教学计划或者培养方案必须充分反映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数学与电子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必须“厚”的部分;另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个学科还具有自身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双重特点,教学计划或者培养方案必须充分反映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要处理好厚基础与实践能力的统一。实际上“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这一要求”在办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准确:尤其实现“较强理论素养”的要求并不容易,那种试图通过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弥补理论素养的不足是不可靠的;另一种现象是,要实现“较强的实践能力”却又往往缺乏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加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很快,有的教师要求过高。过于突出系统开发能力和熟练掌握流行软硬件系统能力,不仅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冲击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顾此失彼,实际执行效果不太好。诸多学校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都证实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该理解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技能。因此,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应该是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学科,面对大批各类时髦课程和教材,难于做出准确的选择。所以,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企图走外延发展模式,即简单地依靠增加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来跟上学科的发展步伐是走不通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应能反映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反映学科特点和规律,必须是内涵式的,靠精选反映整个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知识,适当增加有代表性的选修课或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以实现与学科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玲,吕立坚,杨颖.对改革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和实验体系及内容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102一103.

[2]王绍卜.“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4(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