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传》中的“知之必顾”译文商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周瑜传》中的“知之必顾”译文商榷

贺廷试

贺廷试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陇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745002

《三国志·周瑜传》(中华书局,2007年4月北京第1版)中有一段文言文是:“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此书中将这一段文言文译为:“周瑜年轻时曾用心研究过音乐,即使酒过三巡,演奏的音乐曲调如有错误,周瑜也一定能够听出来,听出来后一定要回头看一看演奏乐曲的人,所以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说:“‘曲有误,周郎顾。’”笔者认为“顾”的译文是错误的。现在讨论一下“顾”的翻译问题。《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年7月第1版)上解释“顾”,作为实词有“(一)回首,回视;(二)眷念;(三)问,拜访;(四)照顾,关心”四个义项;在词条中还有“顾曲”的解释:“三国志吴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后因谓欣赏音乐戏曲为顾曲。”这里的释例正好是上文的一段文言文。显然,上文译“顾”为“回头看一看”,对应的是“回首,回视”的义项;而根据“后因谓欣赏音乐戏曲为顾曲”看来,对应的是“问,拜访”的义项。

要进一步明确“顾”的解释,我们还应该找到一些旁证来说一说。准确理解文言文有难的一面。《古代文选讲》(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六>,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第一版)中,王力先生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的文章中说:“因为字典本身有缺点,如《辞源》、《辞海》、《说文解字》等,都是以文言文解释文言文,看了以后仍不懂,等于白看了。”如此说来,就有问题了,“问,拜访”和“欣赏”怎么才能联系起来呢?刘备“拜访”诸葛亮时请教治理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对刘备一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都能一一指陈。因此当我们说到“欣赏”时,实则诚心诚意地要说出“音乐”或“戏曲”的优缺点,也就是“顾曲”之中不乏批判的或者说批评的意思,这才是高水平的客观真实的“欣赏”之中除肯定优点之外,必谈缺点的要义所在。为了进一步核实对“顾”的解释,还有一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曲有误,周郎顾”之中说的周瑜是何时被赠给“周郎”美称的?“周郎”美称和解释“顾”有什么联系呢?《三国志·周瑜传》中载有“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的文言文,也就是说周瑜被呼为“周郎”后,他具备了较为显要的官职,他可以出入于朝廷之中了,也就有机会参加各种盛典了,在参加盛典的时候就可以听到演奏的乐曲了。假设译“顾”为“回首,回视”是对的,当演奏的曲调有错误时,周瑜听出来后,“回头看一看”就不了了之,那么看了和不看是一回事,这岂不是让人觉得周瑜白白精通音乐了吗?岂不令人遗憾?如此举动,还有什么必要把他大书特书地载入史册呢?其实,将“顾”解释成“问,拜访”,进一步解释成“促使演奏的人要将错误纠正过来”,改正之后吴国举行盛典时的音乐演奏不就是合韵中律了吗?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会让外国使者为吴国举行的音乐演奏赞叹不已了吧!

当问题解决到这里时,上文开头引述的文言文和译文中还有几个问题就可以顺便来澄清一下了。第一个问题是“阙误”在译文中只译出了“误”而没有译出“阙”。《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上释“阙”为:“①过失;错误。”“②空缺;亏损。《左传·昭公二十年》:‘过齐氏,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杜预注:‘阙,空也。’”笔者认为“阙”的解释正好和援引的例子相同。由此可见,“误”是有曲调而调值不对,“阙”是原乐曲中有某一部分曲调演奏时短少了,也就是有中断而跳过去了。那么,把“阙”译为“中断”才是恰当的。第二个问题是“爵”的译文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简明古汉语词典》(史东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上释“爵”为:“①<名>古代酒器,典礼皆用酒,也称礼器。”也就是说“酒过三巡”同时意味着“典礼举行了三遍”、“乐曲也演奏了三遍”,由此可见,“即三爵之后”应当译为“即使典礼举行了三遍也即乐曲演奏了三遍以后”。这样的翻译足以说明,听出“中断”和“错误”的曲调是不容易的,听一遍还是不能办到的,只有听过三遍以后,存在的问题才彻底弄清楚了。翻译成“酒过三巡”,不做进一步的引申,就让人无法弄清楚乐曲究竟演奏了多少遍周瑜才听出存在的问题的。而只说喝酒的遍数,和要听出演奏乐曲中有中断的、错误的曲调联系不起来,着实让人费解。第三个问题是猜测首先将“顾”译错,可能和标点不恰当有关。如果我们将“瑜必知之,”、“知之必顾,”后面的两个逗号改为两个句号以后,会怎么样呢?两相比较,加两个逗号,让人理解起来,就是一件事在较短的某一段时间内完成了,这显然不符合实情。加两个句号,让人理解起来,“听出来”是周瑜当场做出了判断,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是在演奏乐曲过程中“听出来”的;添加中断的、改正错误的曲调,是在另一场合、另一情景下花了功夫专门去完成的,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完成的。尽管前后有因果关系,但从处理事情的程序上来说,这是在另一场合完成的事,犹如另一件事一样,是颇费周折的。那么,我们加标点时就应该把这样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即使听出中断的、错误的曲调的当场就完成了改正的事,从逻辑上说,也应该加句号。同样的道理,当周瑜多次做了这样的添加和改正曲调的事以后,当时吴国的人们才根据实际情况,也就是周瑜在音乐曲调的审定方面的突出贡献,总结出“曲有误,周郎顾”的谣谚来。

《翻译》(此文系季羡林与许国璋所合写,《季羡林谈翻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一文中说:“在《天演论》序中他(指严复,笔者按)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信、达、雅虽然只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位大师对于翻译的精辟论述,是我们从事翻译事业的人应遵循的圭臬,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铭记在心并努力实践了。